守正创新,文化江南焕生机 “家在江南”系列评论③ ■ 吴江海

安徽日报 2019-11-19 06:50 大字

在歙县徽州古城西几公里开外,7座明清牌坊高高耸立,这就是著名的棠樾牌坊群。其中有一座“乐善好施”义行坊,是为旌表鲍漱芳父子乐善行好之义举而立。相传清嘉庆十年,淮黄洪水泛滥,徽商鲍漱芳带领众商捐米六万石、麦四万石用以赈灾,后又捐银三百万两,资助治水工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撰写的这副对联,让无锡的东林书院名扬海内外。东林书院是理学家程颐、程颢嫡传弟子杨时讲学的地方,虽几经毁坏重修,却一直“倡道江南”,被视作江南文人的精神图腾。行走江南各地,多见书院和牌坊、祠堂。从泰州的安定书院到嘉兴的孔庙学宫,从歙县的八脚牌坊到无锡惠山古镇的祠堂群,这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见证着江南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传承着乐善好施、义利并举的家国情怀,是江南故事的载体和江南文化的缩影。

文化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江南素来以儒为本、崇文重教,宋代大儒朱熹认为“穷理之事,必在于读书”,北宋教育家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使得江南呈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生动景象。潜移默化中,文化教育以其基础性、内涵式的人文化育之力,深刻改变着江南人的个体修为、知识构造、思维方式、原创能力、心态胸怀等综合素养,激发了徽墨歙砚、苏绣顾绣、徽派三雕、青田石雕、云绵织造等一大批民间创造,形成了程朱理学、泰州学派、徽州商帮、扬州八怪、江南园林等涵盖思想、经济、艺术、建筑等各类流派,并以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感召力和价值引领,支撑和激励着江南人在各个历史时期超越自我、开辟新境,创造了诗意江南的富庶和繁盛。进入新时代,江南抢抓改革开放机遇,赓续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发创造机制,形塑了人文意义上的江南整体形象,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增添了文化底蕴。

守正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江南地区在区域文化融合、南北文化碰撞、中西文化交流中互鉴融通,形成了涵盖财富、人文、审美、观念、认同感、自豪感等内涵的江南文化,日积月累地涵养着江南人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其中,江南地区显著体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文化基因,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成为江南地区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强化了集群认同,调节了行为规范,提升了区域融合度和紧密度,构建了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江南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在屯溪老街的一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屯蒙学舍书院,六年前,书院负责人舒少菲从旅游业转行办书院,除讲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外,还特别开设茶道、楹联文化、孝亲文化、宗族文化等徽文化系列讲座,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今年他还受邀去联合国总部进行徽文化展示与交流。

创新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长三角各地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和阐发江南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江南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辉映,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如今,青浦的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苏州博物馆、嘉兴的金庸书院、泰州的盐税博物馆、黄山的城市展览馆等一批场馆,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创产业的基地,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守正创新的江南文化如茉莉花开,芳香四溢。

新闻推荐

能工巧匠亮绝活职业技能大比拼

11月17日,歙县安徽省行知学校非遗创新大赛现场,代表团正在相互交流非遗技艺。11月17日至19日,全国首届“黄炎培杯”...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