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山图经》到“城山书院”
□张辰保
对于黄山,描绘最早的,是宋代的《黄山图经》,其中对于山之西焦村的描绘,也很详细。早期黄山的开发,焦村是先行一步的,这得益于田土广衍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自古这里就是黄山西南两麓的交通要道,它是长江文化、宣州文化与徽州文化渗透交融的入口和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焦村以姓名镇,焦氏宗族的文化,一千多年来,在这一片土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焦氏源出中山古郡,从江北无为渡江迁居黄山西麓,一千三百多年间,人才辈出。状元焦炳炎在其《黄山赋》中咏:“宛水(宣州)有步云之客,中山多折桂之人。”据不完全统计,南宋百多年的时间里,焦氏就有五十多人及第登科。汪泽民在其《山西乘后跋》称焦氏:“科第衣冠,累世奕叶,诚鲜俪之。”他还亲临城山拜谒,并为城山书院题联:“一谷莺声谐律吕,四时花色谱文章。”
“千中有头,万中有尾。”焦源,可以说是焦氏“世业经史,家传诗礼”的典范。《歙县志》卷八《焦源传》:“焦源,字东之,太平人。”《黄山志定本》卷二人物《焦源传》称其:“世居黄山之麓。”《仙源焦氏宗谱》载:“焦源,行重四,字东之。登宁宗嘉泰时进士,仕至迪功郎、泰州司户,编刻《黄山图经》,撰有《图经跋》。”进士及第的时间上,族谱同《黄山志定本》有三年的时差。不知是何原由,(万历)《太平县志》只能从卷六明礼志里的附寺观里找到他的名字:“城山庵在县治西六十里,焦源所建,匝以松木、花洞、竹林。”
焦源被《歙县志》和《黄山志定本》提及,就是源于《黄山图经》。
《黄山图经》是黄山较早的一本山志,流传有序,是迄今遗存最早的徽州志书,也是徽州现存传唯一的宋代图经,它是唐宋时期传统方志编撰的一种主要形态。明中期以前,上黄山要冒着生命危险,作为最早以黄山为题材的《黄山图经》,多次翻刻和大量刊行,其历经北宋至民国屡次刊刻而得以流传至今,有了类似教科书和参考书的作用,是黄山最早的旅游指南。“图经”就是附有图画的书籍和地理志。
焦源四刻《黄山图经》的经过,可以从嘉定改元(1208)清明节日,清河人张介所作《黄山图经前题》中找到:“予居宣之太平县,去祥符寺精舍无两牛鸣地,因同同志访谒。求汤泉澡涤之胜。焦君东之居山之麓,适与偕行,寓宿於寺,主山一老出事旧本图经,历年滋久,其间脱版甚多,似不足以悦人之观览,甚为之惜,谓能更复此集,非好事者不可。焦君在列,慨然有志於斯。遂命工增以山图,绩以近世诸公诗词,并附於前后,就属予为之序。予即领其说而喜之曰:斯图一新,不惟使前之英雄杰作,不致湮泯无闻,亦使天下后世之人知此山之景,而名公巨儒接踵来游……实焦东之力也。於是乎书。”
“新安大好山水,其秀尤在黄山。”《黄山图经》,作为徽州唯一存传的一部地理专志,对于了解不同时期黄山的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都具有深远意义,不仅能追寻徽州方志发展的脉络,尤其是对新安画派和徽刻版画的启蒙性作用不言而喻。
焦源编刻《黄山图经》,需要一个很偏静的地方,焦村的城山,再合适不过了。从现有史料来看,“城山书院”就在城山高岗之南,面山临溪,初建时名“黄山堂”,实为别墅,焦源建在山中,是因采其僻静,利于编辑图经。后焦颐对黄山堂加以重修,命二子焦炳炎和焦焕炎在此读书,改名“城山书院”。
如今的城山,已是草木丛生。那些本土灿烂的文化脉络,如格林童话中汉赛尔沿途走过时撒下的面包屑,时隐时现,印证着那逝去的时光,让我能捡拾到西乡曾经的旧梦往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环境,近日,歙县徽城镇新州社区采取有效措施,以学校食堂、校园周边小超市、食...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