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是我家

黄山日报 2019-08-18 23:30 大字

□张建明

提笔之前,我先后写过《印象芜湖》《忆亳州》和《路过池州》等三篇城市笔记。而我在黄山工作生活了十六个年头,用什么标题来记述这段往事呢,我突然想到了刘海粟大师于八十五岁七上黄山后写下的“黄山是我师”这一题记,就叫“黄山是我家”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首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风靡一时,后来成为一首经久不息的老歌广为传唱,其中将“黄山”与长江、长城、黄河并列,并作为全球华人对祖国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的象征。从我第一次听唱黄山,到第一次身临黄山,也刚好是十六年。

学校毕业时,我没能回到原单位,而是分配到了黄山工作,这虽不是宿命,但也算是冥冥之中的一份情缘吧。我们是上午参加完学校毕业典礼的。下午,一位同学从他哥哥那里找了一辆面包车,将我们一起分到黄山的5个人送到了合肥火车站。

那时,从合肥坐火车到黄山,要绕道南京才能过江。我们乘的是下午4点多钟的火车,第二天早上才到黄山,将近15个小时。至今还记得,我们是早上6点左右的样子进入黄山境内,由于下着小雨,放眼车窗外,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让我看到仙境般的黄山来得太快、太突然。

不一会儿,车子缓缓驶入了一个小站。停稳后,我抬头看看站牌,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到了哪一站。然而,我看了半天愣是没敢说出口,关键是不认识这个“歙”字。我赶紧细看站名下面的拼音,再从黄山出去的同学口中确认,这是“歙县站”。

第一次到黄山,见到的第1个字就不认识,让我自感才疏学浅。这位同学又告诉我说,还有一个字估计你也不认识,就是黟县的“黟”。或许,这也就是常说的“欺生”吧,刚到一个地方先给你来个“下马威”,要不然怎么记得住这个地方呢,这也让我从“不识字”中开始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工作之初,我来到祁门当起了“火头军”。对于从农村出来的我,这个差事不算重,尤其是中队后面的一片果园、两口鱼塘和依山开出的几层梯田,成了我的“主阵地”。训练之余,带着战士们种瓜点豆、除草施肥,官兵齐动手,同劳动;收获之时,有的采摘、有的肩扛、有的合抬,自给自足的喜悦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我在祁门工作,虽然只有1年多的时间,却让我记住了潺潺流淌的阊江和放眼即见的祁山。这里,最为响亮的名片还是祁门红茶。1979年7月,邓小平视察黄山时说:“祁红世界有名,你们祁红、绿茶搞小包装,包装一定要搞漂亮,当纪念品,他带回去送人,表示他来过黄山,了不起。”

又隔1年之后,我调到休宁任职。跟着大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教师进修学校操场上,大家挥汗如雨,百炼成钢。与他们一起谈理想、聊人生,话未来、共奋斗,也让我对“为人师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中国第一状元县”昌盛文风的熏陶下,我在这里逐渐学会了思考,每天我积攒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个人的第一本资料剪贴本就成于此时。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一次,我被“搬”到了徽州故里——歙县,也让我从“歙”字相见不相识,到第二次亲密接触。借“山不转水转”这句话,这还真是“字不转我转”。

用“人杰地灵”来形容歙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这里,不得不说的一位歙县名人就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和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

来到歙县工作后,“一馆一人”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一馆”,即陶行知纪念馆,官兵们常来这里参观受教,学习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一人”即馆长左和平,他和我的每次交流中,无不饱含着他对先生的尊重和敬仰,让我更深地领悟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谛,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带兵塑魂、建队育人。

歙县,是我基层工作和生活的最后一站。在最后一站的最后15年,我收获了工作上的喜悦,单位被省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这一年,我也收获了生活中的果实,组成了自己的“小家”,也有了可爱的儿子。

十年机关工作自难忘。从基层到机关,忙碌成了常态,加班成为状态。尤其是经过几项大任务的磨砺,对于刚进机关还是“门外汉”的我,确实是考验,让我在组织大项活动中得到了历练,明白了什么叫“细节决定成败”,也开始找到起草材料的套路,也更让我感到了组工干部沉甸甸的担子。

2008年,对于国人来说,既有伤悲的事,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场灾难让我们对民族情、家国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多难兴邦中用“中国力量”造就了无数抗震奇迹,形成了宝贵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有高兴的事,在北京首次承办了奥运会,我们在主场展示了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和开放活力。

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是奥运会赛前的一项重要活动。我见证了奥运会火炬的传递,感受着爱心与圣火同时在昱城燃烧,“祥云”飘过之处,“奥运加油!中国加油!”鼓舞着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国旗和五环旗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着黄山人民不断向新的目标奋进和跨越。

家在黄山,也在徽州。当然,“徽州”一入人们的脑海,浮现出的便是烟雨蒙蒙、水墨山间,粉墙黛瓦、诗情画卷。

今之徽州,徽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齐名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仍然散发着传统弥香,彰显着文化自信,浸润着我的心灵,早已让我没有了清远道人的那份遗憾。

也因为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我更加钟情徽州,爱上黄山。

新闻推荐

重点项目建设忙

8月16日,工人们冒着高温进行桥梁梁箱钢筋捆扎、浇筑和路基填土施工作业,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连日来,歙县丰乐河(...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