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指路人” 记交警芦培进

黄山日报 2019-07-29 01:02 大字

□记者吴玉莲程向阳文/摄

大个子、大块头、大嗓门……这是交警芦培进给人的第一印象。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感受他的“铁汉柔情”,他对工作的严谨与执着、同事及服务对象的爱护,以及对家人的真情付出,让我们对严格执法的交警有了多方面认识。

在城市感受屯溪变迁

十字路口,红绿灯按照规律闪烁着……面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交警芦培进的眼神专注而坚定。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他挥动着手臂,打出标准的手势:车辆停下来,让行人安全过路;行人停下来,让机动车辆先行。偶尔,有人违反交通规则,他便快步走到其面前,一个标准的敬礼后,严肃而又礼貌地开始劝告。

这是芦培进一天的工作,也是广大交警每天工作的小小缩影。

来自歙县石门乡的芦培进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招考进了黄山市交警队。从1997年至今,已经工作整整22个年头,是一名经验丰富、业务娴熟的老交警。

“刚入队时,中心城区只有大厦、滨江路与栗园路、跃进路三个岗亭,道路上的汽车屈指可数。”说起从警生涯,芦培进最大的感受是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执勤,是在百大岗亭实习,那时候觉得交警特别神气,我们打手势的动作干净、标准,不时引来市民围观。当时每名实习交警轮流上岗,指挥时间15分钟,大家不但不觉得累,甚至还觉得不过瘾,一站上指挥岗,就不舍得下来。”

芦培进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黄山市民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以前执法时经常会遇到抗拒执法的情况,而现在,无论是机动车礼让行人,还是行人过斑马线,大家都比以前自觉得多,这得益于近年来相关交通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市民的文明素质逐步提高。

不过,芦培进说,现在执法要求也比以前要高,以前法律规定不太健全,执法时相对简单粗暴一些,但时代不同了,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执法要求更加规范、透明和人本,因此现在的交警比以前更辛苦。

在路上感悟人生百态

在很多市民眼中,交警似乎是不近人情的。似乎总在扣车、抄罚单、罚款,夜幕下查酒驾,行人翻个护栏也去管,面对被处罚的司机严厉又刻薄。可芦培进却是打破这一刻板印象的警官。

“今天教育你一次哈,希望下次能改掉……”采访中,面对一位客货混装的驾驶员,芦培进先讲法,再讲理,被处罚人非常感动,也心服口服。他是交警支队和中队人人称道的“好人”,就连刚进警队的新人都喜欢到芦培进所在的岗亭报到学习。对于新来的同事,他不仅会手把手教授业务知识,还会像兄长一样,趁着休息时间,带他们一起去租房子,给他们买生活用品,为他们安顿好在黄山的“家”。对中队里年轻的辅警,他也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叮嘱他们执勤时的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采访中,岗亭外有一辆环卫车发生侧翻,芦培进果断冲出岗亭,帮助环卫工人扶起三轮车、清理掉路面上的垃圾,确定环卫工可以安全上路后,他才默默返回岗亭。烈日炎炎,他的后背已经湿透,来来往往的市民纷纷向他行着“注目礼”。

芦培进说,这么多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刚到百大岗亭的时候,在原新安大桥上巡逻时发现一位老太太站在桥边欲跳河轻生。见老太太一只脚已经跨上栏杆,他迅速上前拉住老人,安抚劝慰,待老人情绪平复后,再和老人沟通了近一个小时。了解到老人是因为家庭琐事一时想不开,芦培进苦口婆心地劝解。最终老人把脚从栏杆上收回,说自己想通了不跳了要回家,并再三感谢。

在家中勇担脊梁重任

身材魁梧、性格豁达的芦培进在说起妻女时,却红了眼圈。

他的妻子在老家歙县石门林场上班,只有周末才能回屯溪,家里老人又不能来帮忙带小孩。于是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全由芦培进一人照顾。为了不耽误上班,芦培进跟幼儿园老师打好招呼,每天“早送晚接”,在上早高峰之前,他将女儿送到幼儿园,晚上下了晚高峰之后,才去接女儿。所以女儿在幼儿园期间一直都是班上最早一个到校、最晚一个离校的。有时,晚上有统一执法行动,芦培进只能把女儿托付给邻居代为照看。待自己下班后再去接时,女儿在邻居家已经睡香,每每这时,他就特觉得对不起女儿。

如今,女儿已上了大学,他终于可以轻松一些了,可是妻子身体又接连有恙。先是做了一个大手术,后又诊断出股骨头坏死,情况严重,现在要拄拐杖才能行走,医生建议其少走动。于是每天下班回家,芦培进要给妻子做饭,吃完饭要给她换药、做牵引,帮助她做康复训练。就连女儿也经常对妈妈说:“妈呀,你真是找了一个好老公!”

新闻推荐

小记者夏令营,真棒!

□歙县行知小学小记者站洪亦凡7月13日清晨,大雨滂沱,老天爷似乎将全部的力气都放在了向下倾倒雨水上,噼里啪啦、...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