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古村之美
■王唯唯
当你身处“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一个个胜景,你一定会说这不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吗?然而当我告诉你这里不是西湖,而是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时,你一定是满脸惊讶。
相传,清初唐模许氏家族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当铺。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以诚的母亲十分向往“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了想游览西湖的愿望,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荆,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经过数年努力,一个微缩的西子湖出现在许母的眼前。
步入村口,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立在眼前。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又名“八角亭”。微风吹过,悬挂在亭角的铁马飞铃叮当作响。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分别蕴涵深意。朋友介绍说,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小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离沙堤亭不远处,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高大牌坊,横跨通往村中的小道,石坊上“同胞翰林”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另外的半座就是“同胞翰林坊”。此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由此可见当地文风之盛。
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水口分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这是古代徽州人经过千百年来精心营造而成的。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这其中“水街”是唐模水口文化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小溪的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民居、祠堂、店铺等,形成了夹溪对望的街道。溪流上的高阳桥颇有名气,这是古徽州独具特色的廊桥,建于明代,石质双孔,桥面上建有五开间殿堂。沿街建有一座好几十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只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此歇息聊天。隔不多远,溪上就有小桥相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初次走进唐模古村,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又搜索不出这种感觉的由来。细细回味,慢慢琢磨,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我那种对唐模曾相识的感觉,源自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脑海之中时常回放的一个个古村落,那是珍藏在我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歙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汪三英老人的儿子对医护人员连连致谢。因该院尽心救护,老人目前状态良好,化险为...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