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节
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更有过年的人文内涵;有最复杂与最简朴的烹饪方式,也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乡村故事;有坚守,有出新,有承接起传统与现代的千丝万缕。
这里是舌尖上的春节。袅袅炊烟中,万家灯火里,年味伴着乡愁扑面而来……
互相帮衬包裹粽,挂在家里等过年
□许晟
摘来新鲜的棕叶,撕成一条条,又买了晒干的箬叶,清洗干净,放进大铁锅,水烧开煮一遍,捞出来,泡在冷水里备用。两天过后,已是腊月十一,方勇强起大早,洗糯米,泡起来,买来鲜肉,摘下火腿,切成条块,放入调料腌制,又备好红豆、板栗、红枣等食材,开始一天的年味制作。
午后,天气变得暖和。方勇强和母亲开始张罗起来,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派上用场。邻里两位老人也来到方家,帮着包裹粽。方勇强说,这些年来,一到过年边,几家老人就一起包裹粽,你帮我家,我帮你家。老人们有说有笑,聊着家长里短,场面十分温馨,淳朴风如儿时记忆中的徽州。
方勇强说,家里人喜欢吃裹粽,平时吃几个买几个,但是过年吃的裹粽,母亲执意自己动手包,说这是年粽,和平时吃的裹粽不一样,不是花不花钱的问题。
抽起一张箬叶,对折后,卷成尖筒,倒入适量糯米,放入食材,再倒入适量糯米,压实,然后包裹成形,用棕叶扎紧……包了几十年的徽州裹粽,老人们手法娴熟,速度快,时间不长就装满了一锅。方勇强说:“我只能给她们打下手,拿拿东西,看着炉子,煮煮裹粽。”
3个多小时后,10公斤糯米和各种食材经过简单的搭配组合,经过徽州女人艺术性加工,演变成200多个裹着年味、充满乡愁的徽州裹粽。全部下锅煮透后,方勇强把肉粽和素粽一一分开,五个一串,然后沿用徽州人的传统习俗,把裹粽高高挂在家里。
“今天早上,我一口气吃了三个。我母亲一次也能吃两个,其他家里人也要吃,这点裹粽怕是吃不到过年了。”方勇强说。
字豆糖里有“故乡”
□姚大盛
有人说味蕾深处,才是故乡。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富含新春祝福寓意的祁门字豆糖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月19日傍晚,一路驱车紧赶慢赶,记者走进祁门县金字牌洪村附近的徽祥里食品厂时,当天的字豆糖生产流程已经结束,工人们剩下的工作是打包、装箱、发货。货物发到哪里呢?用该厂负责人汪镇华的话说就是:远到哈尔滨,南到海南省,西至新疆,东部的就不用说了,因为安徽就在祖国的中东部。“我们的订单,早已排到大年三十晚上以后了!”汪镇华不无自豪地说道。
39岁的汪镇华是祁门县芦溪乡人。为了字豆糖这门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发扬光大,2014年徽祥里食品加工厂创办起来。”然而,创业之初,他们架起来的只有一口锅,重金请来一名老师傅。不过没想到的是做字豆糖第一年,亏了20多万元。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坚持,“字豆糖火爆起来还是2018年,电商、商超等销售渠道一起来,厂里已经有40多人,学徒、师傅都在安心传承。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做,已经不分淡季旺季了,去年仅字豆糖单项销售额已经逾200万元。”
而说起字豆糖制作工艺的创新改良,汪镇华感慨良多:“嵌字豆糖从擀成很薄的面皮开始,再拉伸成规则的长条形状制字,层层相叠,黄黑搭配,再切割,再组合、再排列,并将码好的字进行包边,拉、按压成边长约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分成数个小段趁着温度刚刚好,抓紧切片的工艺非常紧凑、复杂。”而经过一系列改良,如今的祁门字豆糖再也不像以前那般铁硬、腻歪,而是变得爽口开胃,“如今的字豆糖,最常嵌入的有福、禄、寿、喜等10多个汉字,这些汉字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只要有那份心,也确实能吃出一份年味,一份故乡的味道,深受欢迎。”
麻绳系着红纸包,一路提溜一路晃
□许晟
进屋里,空气中的芝麻香更加浓郁了,深吸一口气,隐隐有一丝丝熟悉的香甜。这家位于屯溪隆阜的食品厂,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年货生产,顶市酥、芝麻糖、花生糖、寸金糖等徽州过年传统食品,在这里伴着喜庆、裹着甜蜜,新鲜出炉,走进一些市民家庭的年货单。
隔着玻璃门,2米多长、1米多宽的案板置于眼前,案板有两张,两名师傅各自主掌一张,分头忙着不同的工序。胡鹰说,这叫堆粉、打皮子,那叫切块。三名女工专事包装,一层红纸,一层白纸,放上一方粉块,手指翻飞之间,七八秒钟就成了我们熟悉的顶市酥,也就是我们徽州人常说的“红纸包”“麻酥糖”。
胡鹰现在是屯溪同裕食品厂的负责人,父亲胡建华和他分别在2012年和2016年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徽州顶市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徽州顶市酥制作技艺在2014年5月被列入省级非遗。
“这个我们叫‘打骨子’。”胡鹰说。眼前,一名师傅抓起一团糖稀,不停蘸水,反复拉扯、折叠,不一会儿,糖稀变得丝滑柔顺,乍一看去,有蚕丝般的天然光泽。放在案板上,软和的糖稀开始流淌,师傅忙而不乱,舀了炒粉堆在上面,然后操起擀面杖,将糖稀和炒粉压成皮子……
堆粉,压平,包边,压平……如此反复,连续多次,糖稀和炒粉充分粘合,用三根木板条压实后,师傅拿起一把亮晃晃的大菜刀,飞快地将粉条切成粉块。胡鹰说,打皮子一般打7层,粉块切成1.4厘米厚,多了少了口感都不行,要么粘牙,要么太粉,吃不出一圈一圈的感觉。
一名7旬老人从屯溪锦绣横江小区赶来,闻着香味进了门,买了两大包顶市酥。大红的包纸,烫金的印字,双龙戏珠的图案,用麻绳捆扎几道,提在手里,一路上晃晃悠悠。老人说:过年了,茶盘中间放几包红纸包,走亲戚也拎几包麻酥糖,老人喜欢吃,小孩子也喜欢吃,这就是我们徽州人过的年。
古塘菜糕:吉祥如意中彩头
□姚大盛
1月17日,在徽州区潜口镇澄塘村古塘村落里,春节的气息愈发浓郁,上门来古塘古中友切糕店买菜糕的人也愈发多了起来,除了潜口、岩寺一带的批发商,还有不少来自黄山区、歙县等地的散客。“菜糕又称彩糕,逢年过节吃彩糕有吉祥如意中彩头的寓意。我每年都从这里买些回去过春节。而古塘这家的彩糕做得最有味道,我们是慕名而来!”来自黄山区汤口镇的居民周义亮说道。对此,古中友切糕店的店主汪友利告诉记者:“平时一天卖个七八笼,现在快过年了嘛,每天都要做二三十笼,甚至更多,而且做多少卖多少,就怕来不及做。”
记者走进古中友切糕店,整个加工点看上去还是老式作坊的模样,“我们这个村做菜糕的历史始于清代年间,到现今恐怕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
汪友利说,传统糕点的魅力就在于,有它才有年味十足的春节,就像古塘菜糕一般,多年来一直是孩子大人牵挂的年味。“古塘菜糕的手工制作,生产流程比较复杂,工艺独特。首先它的选料搭配极为考究,各种精米混用比例、香料与米粉的比例等都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其次它的生产过程也比较复杂,包括浸米、佐米、碾米粉、耥晒、压粉,而后将米粉与香料均匀搅拌,用细米筛筛好,配好料倒入蒸笼内,厚度均约一厘米。再次是蒸糕,得先把水烧开,置放蒸笼,待温蒸笼后,分次将选配好的水粉放在蒸笼中,温火先烧几分钟,盖好锅盖后,等旺火后再烧十余分钟,待半成熟后用米菁均匀划,再采用温火烧若干分钟,直到锅内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这样做成的菜糕,不黏不腻,能让人在美食中感受春节的美好。”
一锅芝麻糖的“呱呱坠地”
□黎小强
“这是在熬麦芽糖。”1月16日下午4时许,歙县王村镇上的吕师傅指着柴火灶上的一口大锅说,“得要半小时呢。”
聊了会儿,他用电子秤称白糖。“一锅放多少?”“看客人口味,要吃甜些多加,吃淡少加。”说着,他又用电子秤称芝麻,“这是黄油麻,不是黑芝麻。”称好,他在芝麻和白糖里加冻米,“也是根据客人口味,硬些少加,软些就多加。”
说话间,帮他家做事的村民用长勺不停搅着麦芽糖,还不时挑起察看。“糖浆滴下去成丝状才行。”他将搅拌好的一畚箕冻米、芝麻、白糖放在灶台边,“用柴火灶是因为保温效果好,煤气灶就不行,煤球也不行,熄灭后火力还大。”他让记者摸下灶壁,果然有些温热。糖浆烧好,他将畚箕里的混合物倒进锅里,接过长勺搅起来。“熄火了。”他吩咐灶前的儿子。随着混合物加紧凝固,他搅拌愈发用力。“练手劲呢。”他笑笑。
约5分钟后,他将搅好的混合物盛起,迅速端到堂前工作台上,由另一师傅放在木框里定型。他将塑料盖在框上,师傅上去踩。基本平整后,他又用木模进一步压平。之后,他麻利操刀,先切条,再切片,“一定要趁热切,冷了就硬了,容易碎,也不好切,一般厚度是0.5公分。”
一片片切后好,香脆的芝麻糖就闪亮登场了。
徽州火腿与年味
□钟伟
1月18日午后,暖阳高照,歙县北岸镇七贤村村民凌龙生家里悬挂晾晒着一排排的徽州火腿,记者数了数,足足百只有余。
今年68岁的凌龙生,可是远近闻名的“火腿大师”。由于他加工腌制的火腿色、香、味、形俱全,受到了上海、杭州、合肥、北京等地客户的青睐。
据凌龙生介绍,腌制徽州火腿要经过选料、整形、上盐、腌制、清洗、晾晒等多个程序,一般要35至40天,而且每个程序都有“门道”。比如选购新鲜火腿时,应该选择养殖时间长的杂交二代猪种,这种猪种的后腿肉质更好,肥肉也不太多,更适合用来做火腿;上盐腌制的时候,要根据气温变化决定盐量,因为温度高的时候,盐化得快,因此盐要多一些,温度低则反之,同时腌制时要反复扎眼,这样才入味;晾晒过程中,太阳越好火腿越香,成色就越好看,一般情况下上盐后的火腿要晒半个月,然后放到阴凉干燥的地方储存。这样腌制出来的“徽州火腿”油光闪亮,色泽红润,肉质紧实,吃起来“满口留香”。
“在徽州农村,春节的餐桌上火腿肯定是少不了的,但火腿在徽州,又不仅仅是春节才吃。”凌龙生说,徽州火腿历史悠久,早已经成为徽州饮食文化中
的一个重要代表,火腿不仅带有浓
浓的乡情,更是徽州人喜欢的美
食;蒸、炒、煲汤……不同做
法可以有不同的味道!
豆腐香飘南溪南
□黎小强
1月16日上午,天阴,过花山大桥,附近即是屯溪区千年古村落南溪南。村中,20多家豆腐作坊热热闹闹,从业者近200人。
由一小路入村,村口便是江玉波家的豆腐坊,约二三百平方米,七八名村民正在忙碌,有的用机器压实豆腐,有的将整板豆腐切块,有的搬运豆腐。江家儿媳妇介绍,她家生产豆腐干、豆腐皮、千张、油豆腐、老豆腐等,每天约用五六百斤北方大豆,产量千余斤,主要销往屯溪丰华大市场,每年收入近20万元。一旁的女工说,做豆腐晚上10点就要浸泡豆子,次日凌晨二三点泡好,这时才能磨浆、点卤、烧滚冷浆,成豆腐脑后用白布包裹,用机器压实,最终做成豆腐,“烧锅炉的要起大早,一般在凌晨3点。其他人早上7点来,下午二三点就下班了。”
“还有家机械化程度更高的。”按村民指引,记者穿过一狭窄小巷,找到吴桂祥家豆腐坊,但见磨豆机、煮浆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红绿按钮凸显现代科技。“这些设备要10多万元。”户主一边说,一边卷起黄色豆腐衣,“用竹棍从豆浆上捞,天气好的话,一两天就晒好了。”
据悉,针对村中散落的豆腐作坊,该村计划申请厂房集中加工,改变一家一户家庭作坊模式,形成凝聚力,做大豆腐品牌。春节来临之际,南溪南豆腐更香,追梦更酣。
新闻推荐
揉、搓、碾、压,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村的村民把制作好的腊米粿码放整齐,欢声笑语伴着浓浓的香气弥漫全屋;滤、煮、烤、卤,贵...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