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稠来者犹可追——写在《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休刊之际

黄山晨刊 2018-12-28 05:48 大字

2011年9月,范财宝全家给本刊送来锦旗。 2014年8月,汪水林给本刊送来锦旗。 2018年11月,黄山摇篮幼教给本刊送来锦旗。 省委宣传部阅评员为本刊点赞 鞠萍为读者题字 濮存昕为读者题字 水均益为读者题字□ 黎小强

2004年12月28日上午,大雪飘飞,《黄山日报·黄山晨刊》试刊号彩版印刷,8开12版。2005年1月1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正式发行,至今风雨兼程14载。作为区域都市类传媒领航者,创新、担当、拼搏精神已化为集体潜意识,走过过往,犹能续写新篇。

一是创新精神。一日之计在晨,晨刊无疑是新鲜的精神食粮,创新不可或缺。一直以来,我们在两个维度展示创新力量,即是活动策划和版面策划。粗略圈点,本刊活动几乎月月举办:2005年10月,响应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新闻出版文艺战线大练兵”活动号召,与歙县移民委员会联合组织首次“大练兵”,本刊全体采编人员赴三口蜜橘核心产地歙县新溪口乡采访,倾听橘农心声和当地经济发展大计;2006年7月,与驻军某部后勤部、团市委及徽州区唐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组织“‘八一’军民共建情谊长暨槐荫树联谊”活动,13位部队军官和13位地方单位姑娘相识,让唐模景区的槐荫树见证彼此情谊;2007年8月,联合市红十字会正式启动“博爱助学圆梦”活动,此后每年,本刊都积极参与组织并报道“圆梦贫困大学生”活动;2008年12月,举办“记者进社区”活动,历时1个半月,陆续走进中心城区16个小区,与广大读者面对面互动,并赠阅报纸;2009年2月,本刊小记者首次走进市“两会”会场,成功采访市主要领导及各区县县委书记、县长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2010年8月,联合屯溪昱东街道团工委、市邮政局团委在市邮政局大院举行“浪漫七夕,欢乐无限——七夕情侣对抗赛”活动;2011年12月,与屯溪区委宣传部联合启动“驻村记者”活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2012年9月,组织“中秋月圆,情暖外来工——走进中铁上海工程局花山大桥建设工地”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在黄山感受不一样的节日亲情;2013年9月,举办苏鲁豫皖地市报小记者发展协作会2013年会暨小记者品牌高端对话;2014年4月,由本刊和市工商联主办的“黄山人,你在他乡还好吗?”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走访苏州、昆山、上海、温州(乐清)和杭州,行程数千公里;2014年9月,由本刊主办、黄山一楼公司协办、屯溪区五福街社区和市民政局友情支持的“‘一楼食业杯’社区私房菜大赛”在屯溪老街牌坊口圆满收官;二月二剃龙头吃龙须面、采茶之旅、高考精英经验分享会、“唱支山歌给党听”“鲜花送模范”……可以说,活动不胜枚举,彰显了本刊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生机活力。在版面策划上,本刊从12版扩充到16版,增加经济周刊、旅游周刊、楼市周刊等,服务经济,服务读者。组织策划《清明特刊》《国庆特刊》《母亲节特刊》《记者节特刊》等重大节点特刊,均赢得读者、领导好评。在版式上,我们力求时尚与大气并兼,由前期的“H”型过渡到“4+2”,且统一字体、长稿呈现方式、标题制作等。尽管我们的版面语言还不够丰富,手段尚显欠缺,但我们一直行走在锐意创新的征途上。

二是担当精神。贴近市民并非虚言,本刊一直用担当的力量感动社会,赢得尊重。走进本刊采编大厅,一面面锦旗即是明证。一路走来,我们以笔为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优势,让正义得以伸张,让弱势得到救助。2006年12月,本刊热线正式开通,逐渐成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保障市民投诉渠道畅通,我们安排热线值班记者,公布记者联系方式,一件件投诉在我们的参与监督下得以圆满化解。翻开本刊《热线新闻》版,《修建的水渠不利泄洪?》《焚烧垃圾影响生活了》《小煤矿污染坑边河水了》《慢性肝炎可申请救助吗?》《转盘环岛小易引发事故?》《曾教学5年是否有补助?》《驾校练习车太多存隐患》……一些投诉看似事小,却关联民生,本刊记者皆认真对待,用坚毅的担当为百姓筑起保障幸福的大堤。除监督,我们还坚持善行,传递人间大爱。2014年学雷锋日,本刊例会建言成立一支队伍、开展一系列活动、打造一个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很快,黄山日报社黄山晨刊“帮帮忙”党员志愿服务队宣告成立,并制作队旗。自此,或团队,或小组,或个人,“帮帮忙”活动不下百余次,至今成为全市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获市文明办表彰。“帮帮忙”首场去歙县王村镇横关中心学校,赠文具用品、支教;2016年4月8日,“帮帮忙”去单位扶贫点横联村帮贫困户采茶。几年来,“帮帮忙”到山区学校支教、慰问,帮助贫病户,参与全域环境整治,当交通文明劝导员,过年为贫困户拍全家福,红歌唱响革命老区,每年活动不断,至今历历在目。

三是拼搏精神。2018年,本刊承担报社“徽州红色动力工程”项目的采集任务。徽州多山,为探寻红色故事真谛,记者克服交通不便、山高路远、天气恶劣等不利条件,翻山越岭,钻林海,走古道,人迹罕至无所惧,至今发稿百余篇,不仅如期完成采访任务,还磨砺了自己,锤炼了党性。这只是本刊记者吃苦精神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他们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在抗洪救灾关头,在突发事件现场,在深山老林,在僻远乡村,在城市街巷,处处皆有我们的铿锵足迹。有人戏说晨刊是草根,我们正是以草根的力量拔地而起,成就14年的锦绣画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前路,大美天地宽。2019年,晨刊融入日报,以另一种面目展露生机。我们不说再见,我们在最美的春天里等您。

新闻推荐

选线六年,踏勘1500公里,只为这条最美高铁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镇拍摄的杭黄高铁线路(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12月25日,杭州至南昌高...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