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向渔樵谈盛事,平生奉教得群贤

安庆晚报 2018-11-16 09:43 大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姚鼐应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子颍(朱孝纯(1729-1784),字子颖,号思堂,又号海愚)的邀请,游历了泰山、灵岩、登上了晴雪楼、日观峰等,写下了《登泰山记》《晴雪楼记》《游灵岩记》等千古名文。乾隆四十年(1775)春节刚过,姚鼐从泰安收拾行囊回乡,在《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诗中,他透露了他“归向渔樵谈盛事,平生奉教得群贤”的真挚情怀。

乾隆四十一年(1776),姚鼐好友朱子颍调任两淮盐运使,在扬州兴建梅花书院,延请姚鼐出任山长。这是姚鼐致仕后执掌的第一个书院,时间在1776年至1778年间。据其侄姚莹《姚先生鼐家状》中说“(朱孝纯)特修书院于扬州梅花岭侧,一夕植梅五百株以延先生(指姚鼐),遂名之曰‘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三年(1778)闰六月一日,继室张宜人(宰相张英曾孙女)于梅花书院病逝,八月,姚鼐辞去教职,扶夫人灵柩归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姚鼐再次回归书院,这次主持的是安庆敬敷书院。是年冬,姚鼐以明代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及清代人四书文251首等为内容,编撰《敬敷书院诸生课读》,教授书院学生,以便让学生“知行文体格及因题立义、因义遣辞之法”。

乾隆五十二年(1787),姚鼐辞去敬敷书院山长之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姚鼐应邀任歙县紫阳书院山长。

闲居两年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姚鼐赴江宁(今南京)主讲钟山书院,时达十一年。

嘉庆六年(1801),七十一岁的姚鼐曾因年衰“畏涉江涛”而回安庆执掌敬敷书院四年。

嘉庆十年(1805),七十五岁的姚鼐放下对年老的担忧,再度赴江宁出任钟山书院山长。这一待又是十年,而且身体一直很硬朗,直到85岁时在钟山书院去逝。

在江宁钟山书院的二十年,无疑是姚鼐成就最大的时期。一方面著书立说,一方面广授门徒,著名的姚门四杰中管同、梅曾亮是江宁上元人,均是姚鼐主讲钟山书院时所收之门生。如今,位于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展室内,有一段名为《姚鼐与钟山书院》的资料,现援引如下:“姚鼐离京归里,先后执教于扬州梅花、安庆敬敷、歙县紫阳、江宁钟山书院,总计长达四十年。四十年中尤以其执掌江宁钟山书院时间最长,对江南学风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者系桐城师专讲师)

新闻推荐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协联合调研组来黄山市任泽锋路海燕等陪同

本报讯记者刘晨报道11月12日至13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协联合调研组来黄山市,就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落实情况开...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