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生:沿着宾虹足迹走

黄山晨刊 2018-10-10 04:00 大字

□ 江伟民

只因一己喜好,自小便手握画笔,率真勾勒,痴心不改,再无停歇,由此打下良好根基;只因生在徽州,数十年来,游山历水,搜尽皖南奇峰,腹中尽布草稿,沾墨涂磨处,点线皴擦,自有法度……他就是安徽黄宾虹画院黄山分院院长、歙县美协主席范海生。

安徽黄宾虹画院黄山分院位于歙县城区碧龙湾小区内。“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用在这一充盈着书香画卷气息的百余平米的所在,是最恰当不过的。

外室是一间装裱房,往里一间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地名家的珍品画作。最内一间,便是范海生的画室了。一几一台,极尽简朴,却不失雅致。几,作友人饮茶闲聊之地;台,是主人泼墨创作之所。室外阳台,存放瘦竹、花草之盆景,亦作休闲观景之用。如此陈设,足见主人情趣。2010年,范海生加入中美协之后,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之后5年,他笔耕不辍,日夜勤练,其以徽州元素为题材的《徽州之春》《梦萦徽州》《黄岳白练韵名城》《渔梁古坝》《三潭枇杷醉新安》等书画作品,分别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及国家美展多次,分别获安徽第一、二、三届美术大展优秀奖、铜奖、银奖,作品应邀赴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

出生于1958年的范海生是歙县富堨镇青山村人,喜爱绘画的小海生在艰难环境下开启了儿时的梦想。进了高中,同学们一个个成了范海生绘画的对象,为他的人物素描打下了坚实根基。

这样的坚持,贯穿了他的读书生涯、工作生涯,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停歇。1981年,23岁的范海生因文学、音乐、绘画等专长,从29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进入到富堨镇文化站工作。从那以后,他辗转多个乡镇文化站、县文化馆以及县文化局工作,结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汪立信,也结识了当地及省外的多位画家国手,多人成了他的良师益友,为他的绘画创作夯实了基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应该讲,我非常幸运。文化部门是我艺术成长的沃土和摇篮。”范海生坦言,从参加工作到20世纪末,是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的20年,新世纪初到现在是他创作并取得成果的15年。有着渐江、查士标、黄宾虹、汪采白等彪炳历史的新安画家的徽州,更是他赖以成长和成熟的沃土。

多年来,范海生潜心研究黄宾虹的绘画技艺和理论,主动“走进去”,又努力“脱出来”,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技法上有了自己的领悟和创造。范海生认为,一个画家,只是一味地临摹古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为此,2000年,范海生多以笔会和画展的方式,对自己的绘画理念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推介,在当地画坛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歙县籍省美协会员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104人。

谈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安画派,范海生认为,“渐江有渐江的风格,黄宾虹有黄宾虹的风格,那么你现在要去超黄宾虹,超渐江,你永远超不过他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面貌。”

在艺术上,范海生是一个多面手,懂得各式乐器,也能唱京剧,哼黄梅。特别是创作得意处,便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不大的画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著名美术理论家、文学家郭因先生在点评范海生的画作时写到:海生显然对新安画派的大师们多所继承,但对他的画风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生活道路、生活经历以及他个人特有的禀赋与素养。正是这一些因素使他的作品显然具有不同于前辈的时代特色、个人特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美术评论家徐卫星序范海生宽33厘米、长2800厘米的《新安揽胜图》长卷时,赋诗赞道:“新安江碧映山青,夹岸风情醉世人。村野粉墙穿绿树,城中大厦系白云。方言十里听难懂,古迹千年抚有温。前日幸观揽胜卷,居然彻夜梦中行。”

新闻推荐

“中国梦·脊梁工程”义诊到黄山

□记者许晟晨刊讯9月30日,安徽省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上海长征医院在徽州区黄山新晨医院开展“中国梦·脊梁工程”脊...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