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同龄人——王海英的故事

黄山日报 2018-09-05 07:55 大字

□ 程瑞嘉

我们走进桂林镇湄川村一个叫金坑坞的地方,四顾皆绿。坐落在绿树丛中有一家叫“一亩山庄”的农家乐,营业执照上的全称是“黄山市歙县一亩山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海英,公司不仅经营农家乐,还经营会务、养老、写生、休闲垂钓服务;果树、苗木、花卉、园艺作物种植、销售;淡水鱼养殖、销售;土特产品和农副产品销售。

山村公路边宽敞的徽派建筑,会客室、活动室、吃饭、住宿、休闲,食物加工场所等一应俱全,室内还有老大的场院,院中除了石桌石凳,还有开放的紫薇花,月季花,太阳花和三角梅,靠近大门的边柱上挂了几串老玉米,沉甸甸的,既新颖别致,又给农家乐增添了货真价实和乡愁、怀旧的味道。

透着乡野气息的王海英,个子不高,却有着农村人倔强的性格。她的故事耐人寻味……

1978年,王海英出生在歙南昌溪乡一个叫石际的村庄里,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她,幸福的童年生活是在山村里度过的。家中三个女孩,改革开放之初,农村里年轻人的思想开始活络起来,开店的开店,做手艺的做手艺,出去打工的打工,这些人家很快有了钱,先后盖起大瓦房,买了电视机、摩托车等贵重物品。令村里人非常羡慕。

14岁那年,进入青春期但还在读书的王海英,就被村里人的议论折腾得坐立不安,她决定不读书了,做生意去。父亲不解,说一个女孩子家,不读书怎么行?但王海英我行我素,她来到山下的昌溪街头,做了小店的伙计,还负责小店边的一个肉摊。人见一个小女孩卖肉,都觉得好奇,要故意试一试她的臂力,开她的心,甚至出她的丑。但倔强的她,咬牙举起砍肉的大砍刀,奋力向案板上的猪骨头砍去,迎来一片啧啧的赞赏声。她靠着勤劳苦干,在昌溪街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在那里当了7年伙计,她嫌昌溪的天地太小,毅然离开昌溪去了上海,在一家公司干了3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同时也毕竟不是自己的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决定还是回到家乡创业。外面几年没有白待,她再不是当年石际村出来的那个小女孩了,她的心长大了,有了独自创业的梦想。

结婚成家后,她先是在城里开服装店。丈夫吴滨是桂林湄川村金坑坞人,当时,城里的中和街一条街几乎都是卖服装的,赚钱不容易。她根据当时县城的服装行情判断,突然关闭了服装店,跟丈夫到金坑山坞里搞生猪养殖。开始,父母和姐妹都不理解,说你已经成家立业了,就应该好好做生意,安心过日子。她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就要折腾一下,成功了日子就好了。

其实,对于养猪,夫妇俩都是“门外汉”,好在丈夫支持,她们买来养猪方面的书籍,边学习边搞基建。猪圈建好了,猪也进栏了。开始的时候,不敢多养,第一年养了11头,谁知遇到猪肉价格暴跌,2004年,11头猪只卖了三千元钱,可以说是血本无归。用光了先前的积蓄不说,还将城里的一套商品房抵押了。

怎么办?不肯认输的王海英咬紧牙关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果然,他们从养11头猪开始,规模逐惭扩大到几十头、几百头和上千头,就这样一路走来。期间的风雨和甘苦只有她和丈夫知道。按理讲像这样的规模一直养下去,应该很不错,钱也有得赚了。但这个时候,她却在想:像这样的规模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肯定是不可低估的,一天到晚过臭哄哄的日子,还影响他人,长期下去也不是个事。咱们也不能光顾自己赚钱,而不顾国家集体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感受。

她于是决定把养猪场改建为农家乐,建设生态环保农业。当把决定告诉丈夫的时候,再次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可是,父母和姐妹们却不能接受了,他们说,日子过得好好的又要折腾。王海英的性格他们也知道,一旦决定了,几头牛也拉不回。可是,谁会想到命运总要开她一次玩笑,转型那一年,也就是2014年他们损失了80多万元。但王海英不后悔,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搞农家乐和生态农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他们把养猪赚到的钱全部投到了农家乐,建成徽派建筑式样的楼房,房前房后建院子、建鱼塘、建娱乐室、建写生画画的场所,还栽种桃李等果树,自己做玉米馃和土酱。客人们来到农家乐,除了吃饭,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从事钓鱼、打球、写字画画或到野外欣赏一年四季乡村美景,再买些自制的土特产带回去。

王海英非常自豪地说,我还是玉米馃的非遗传承人呢。

沿着房子前面的公路进山,有大片的枫树林,深秋的时候,枫叶红了,像燃烧着的团团火焰,更像她的创业梦想和激情。

新闻推荐

歙县:小额信贷激发脱贫大动能

本报讯歙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与歙县农商银行协作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