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九坑十八??”在何处?

黄山晨刊 2018-09-05 07:57 大字

□吴善余

石潭曾是歙县一出南门(歙县南乡)“三吴”最大村落之一(另有昌溪和北岸)。石潭吴氏居住地盘之广,人口繁殖之快不亚于昌溪和北岸。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山多平地少,所以本石潭村落不大,大多分散居住在周边附近的山坡上和小溪边,大小村落,林林总总,不下二三十处,居住人口四千余众,因此当时就流传着“九坑十八,都是吴家嘎”的口头语,足以说明大石潭气势不凡。

人们不禁要问:石潭果真有九条坑和十八个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要从“坑”和“”两个名词说起。众所周知,“坑”即“水坑”,本指坑坑洼洼,或小水坑,而在歙县方言里,“坑”就是小溪流了。再说“”,即山坡高处也。按以上释义,凡居住在小溪旁的村落就命名为“某某坑”,居住在山坡高处的则命名为“某某”。缘如此,石潭从建村以来至解放时(1949年)为止,周围5公里以内称“坑”的村落就有:“向东坑”“茗坑”“坝坑”“赛坦坑”“霞坑”“浩坑”“道士坑”等,大村落一二百户人家,小村落十几户至几十户不等。还有迁居稍远一点的地方,如“半坑”“下塘坑”“官船坑”等等;称“”的村落则更多,如“石”“上”“柿木”“下”“四季”“阳坑”“外”“交椅”等等,每处居住地也有数十户或百余户不等。还有迁往外地的,如“里”“博文”等。至于有多少村落称为“坑”和“”的,具体数字未曾查考。总之,可以说是大于“九”和“十八”。那么为啥称“九坑十八”呢?这是由于古时行文和口语都爱用带吉祥色彩的概数,如:“十八条好汉”“十八般武艺”“九曲十八桥”“女大十八变”等等,这些既是概数,也是吉祥数。总之,“九坑十八”是石潭古村落繁衍、迁徙至周围大小村落的总称,它不单指被称为“坑”和“”的村落,还包括诸如名为“某某岭”“某某坞”“某某井”的村落在内,确是五花八门,美不胜收。由于这里环境优美,山岔多,小溪流多,山上山下温差大,天气变化,气象万千。村落之间相距不远,却风光迥异,“一年分四季,五里不同天”。当地流传着一首顺口溜:“高高龙池尖,柿木(柿木)红满天,下云海里,峻峭向东坑。”确是对以上村落地形、气候等特点的形象描绘和真实写照。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和摄影基地的声名鹊起,许多高山村落如下、柿木、北山岭等名称在网上走红,蜚声海内外,比起当年“九坑十八,都是吴家嘎”的名望不知要高多少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升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住在高山上的人渐渐走下山,住在小村落的也向大村落和城镇靠拢,现在的“九坑十八”渐现萎缩。由于山体变动,有的村落已不适宜居住,如“湖山”“坝坑”“赛坦坑”等村落已整体搬迁,幸存下来的便是那些没人居住的“冷屋”和逐渐出现的断墙残垣,还有的便是留在人们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愁了。那“鸡鸣狗吠不绝于耳,炊烟缭绕不断升腾”的动人画面成了一道远去的风景,渐行渐远。

历史给“九坑十八”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新闻推荐

歙县经济开发区深挖技改潜力提升工业效益

本报讯今年以来,歙县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引导园区工业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深挖技...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