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祝:西子湖畔有皖声

黄山晨刊 2018-08-22 06:34 大字

□ 江伟民

他12岁离开家乡,随父母赴浙江杭州生活学习,至今已逾一个甲子,却是乡音未改;他30岁方习研书法,十年后复涉足丹青,山水花鸟挥洒自如;他惜时如金,在艺术之路上潜心修行,师古人、师自然、师我心,自成一格。

歙县郑村镇堨田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地处歙县城西十公里处,与徽州区岩寺镇毗邻,丰乐河穿村而过。1942年,唐诗祝就出生在村子里一个普通的徽商之家。唐父是一名生意人,一直在浙江杭州做生意,一家人逐步迁居入杭。唐诗祝读完小学后,才最后一个离开家乡,那一年他12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全县古牌坊、古祠堂甚多,随处可见古人笔墨。唐诗祝打小就喜欢书画,古迹上的横竖撇捺,早已在他幼小的脑海中扎下根来。

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汗水来浇灌。但成功路上,更离不开艺术的启蒙人。如果说,远离家乡的唐诗祝,还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杭州的新生活,那么新的学习环境却给他带来了艺术道路上的新机遇。“一上中学,美术老师就是当时的知名画家赖一匡,赖老见我有书画功底,就让我当了图画课代表。”

在赖老指导下,唐诗祝开始正式接触书画知识。而立之年,他来到杭州日报,担任美术编辑。1973年,在他人引荐下,唐诗祝拜见了中国美院教授吴茀之。“吴茀之先生一见我就说,你呀双目炯炯,一看就是个书画中人,我这里欢迎你来,你也要常来。”让人遗憾的是,再过一个月唐诗祝上门时,吴老先生患胃癌去上海就医,从此再也无缘相见。

尽管只是一次普通的会见,但吴茀之老先生的赞誉和鼓励,让唐诗祝内心的艺术之花彻底盛开。

那些日子,唐诗祝白天写,晚上练,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书画的研习上,他曾遍临《兰亭序》《蜀素帖》《茗溪诗》《三馆暴书》《虹县诗》等帖,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研究米芾行书,对米氏“八面出锋”之说深有感悟。

唐诗祝的艺术之路上,不仅受古人影响颇深,当代名家沙孟海等人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诗祝行笔,或动若狡兔,或静如处子,大字不松,小字脱严,开合有度,自成法度,给人以美感。治学严谨的他认为,人无完人,再高明的艺术家,也有自己的短板,只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尽管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但唐诗祝把“学无止境,天道酬勤”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丰乐河前留稚影,西子湖畔有皖声,古稀唐诗祝,雄心不减,艺术常青。

新闻推荐

护佑生命医心向党他们用热血和爱心铭刻自己的首个“中国医师节”

□记者许晟文/摄晨刊讯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从今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8月17日,首个“中国医师...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