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行舟再起航
美丽的新安江风光潘成/摄□ 本报记者 袁玉灵
保护新安江的时代使命在肩,朝着美好生活行进的发展不能止步。如何科学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两难”悖论?黄山市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这条路,直指永续发展、溢满民生关切、紧扣产业转型、助力黄山生态经济崛起。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六年间,流域内6379只网箱被拆除,37.2万平方米养殖面积、近4000万元产值退养;全市170多家污染企业关停淘汰,90多家工业企业整体搬入循环经济园;98个采砂场被取缔,新建生态公益林535万亩,退耕还林107.21万亩。执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后,黄山市几年来放弃了数百亿元的投资机会。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黄山市治理新安江、保护环境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
挖掘特色优势资源,生态经济融合发展释放新动力
“新安江越来越干净了,这当中有大家做出的牺牲,也有我的。”回忆当年退养,汪文金痛苦里夹杂一点欣慰。
在人均耕地只有0.7亩的歙县街口村,“水”历来是村民们安身立命的筹码。
“过去家庭开支全靠网箱养鱼。”街口村村民汪文金,是位有着近30年养鱼经验的老渔民。2010年,他开始大规模养殖。谁知刚到第三个年头,就赶上黄山市整治新安江流域,网箱一律被要求拆除。开始他想不通,任谁去做工作就是不配合。架不住邻里乡亲接连退养的大潮和大伙三番五次劝说,2012年11月,作为村里最后一批退养户,汪文金拆除了1万多平方米的网箱,签字领了补助款。
网箱退养工作被喻为“水上拆迁”,工作难度很大,街口村退养任务曾是试点段难啃下的“硬骨头”。确保网箱退养真正“退得出、稳得住,农民生活不返贫”,解决“洗脚上岸”的渔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成了黄山市的头等大事。
黄山市在落实好后期扶持政策的同时,举办转产培训,实施生态招商促进就业,一批批渔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精明能干的汪文金瞅准了黄山和千岛湖的旅游市场,买了辆大巴跑屯溪到千岛湖的客运。“每年收入很稳定,不比养鱼差呢!”站在自家临江露台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汪文金脸上挂满了笑容。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网箱养鱼被叫停后,山泉流水养鱼的生态模式愈发走红。
“我们这里水质好,养出来的鱼肉嫩味美,价格当然也高。”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村民胡成久是较早一批靠养鱼致富的村民,他自豪地说,“没有这样的生态环境是养不出来这种鱼的。”
在黄山市山区,临水而居的村民巧妙利用地势的落差,引来泉水,然后再挖一个小小的出口,使鱼池时刻处于“活水流入,活水流出”的状态。依靠一湾清清溪流就“发明”了山泉流水养鱼。
“生态观光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农家乐可以做出一桌全鱼宴接待游客。”板桥乡政府工作人员王珏说,仅他们一个乡,就有830多位村民从事泉水养鱼,养殖面积近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倒逼着产业发展转型。黄山市充分挖掘生态、山水、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之路。
如今,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养老养生、摄影写生、户外运动、徽州民宿等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发展,黄山市七成以上的村庄参与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特色鲜明,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徽菊、泉水鱼、干鲜果、中药材、皖南花猪等特色种养,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绿色农产品。生态工业蓬勃兴起,培育形成了永新股份、科宏香料等一批行业龙头,康师傅、六股尖、无极雪等一批高端饮用水项目相继达产见效,优质生态财富效益正日益凸显。
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正变成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方式开始新一轮变革
工业一直是黄山这座旅游城市的短板,而工业化又是区域发展难以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们的干部出去谈招商引资,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企业会不会产生污染,如果有污染就不谈。”市新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黄山市强化污染项目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不上一个污染项目,累计优化升级工业项目510余个,否定环境污染外来投资项目180个、投资规模达 180亿元。同时,利用市场化的经济杠杆,让污染落后企业负责人睡不着觉,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黄山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工业的问题。”市委书记任泽锋认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既不能砸掉“金碗”换饭吃,也不能守着“金碗”没饭吃。黄山要发展、更要保护,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而忽视保护,也不能因为片面理解保护而在发展上缩手缩脚。关键是把握好二者的时、度、效。
立足市情,找准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既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又聚焦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成长产业,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绿色软包装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具有黄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黄山市正编制《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大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融合,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
徽州区是工业强区,境内工业企业较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区坚持“关停、搬迁、升级”导向和3R(减量、再用、循环)原则,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升级园区“三个集中”配套设施,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园区。
“利用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我们对双益污水处理厂实施系统除臭和集中扩容,便于污水集中达标排放。”徽州区新保局负责人蒋红艳说。
为了放大补偿资金的效应,让治水不止于治水,在第二轮试点中,市政府与国开行、国开证券等共同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20亿元的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徽州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基金的首批投放项目,获得了3000万元投资。
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的设立,进一步放大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资金效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安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社会化、多元化、长效化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实现由原来的末梢污染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优良的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近年来,黄山市相继实施了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环保能力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6亿元,其中试点补助资金35.8亿元。
二轮试点,六载实践,新安江更清更净更美了。环保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2017年新安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千岛湖水质出现拐点,营养状态指数逐步下降。经环保部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64.5亿元,单位面积产出价值在国内13个已评估区域中位居第三。
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黄山市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以改革的办法破解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和矛盾。如今,新安江模式为全国跨省流域保护治理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已在全国其他5条流域和多个省份推开。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这是一幅美丽的图景,也是黄山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新闻推荐
□记者方伟晨刊讯近日,记者从旅游部门了解到,省旅发委、省质监局、省文明办联合公示2018安徽省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