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故乡味

黄山日报 2018-05-17 11:32 大字

 韩文杰

说起皖南名优茶,“祁红屯绿”可谓家喻户晓,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屯绿”的主产区,在我的家乡休(宁)西流口山区,乡亲们却对漫山遍野大片低山茶园采制的绿茶不屑一顾,唯独对产自深山僻坞的半野生茶情有独钟、恋恋不忘。

新安源头流口山区几乎每个小山村都有村人引以为傲的“一亩三分地”,或是成片自生自长于荒山野岭的山巅岭脊杂木林里人人可采摘的野茶,或是“两山夹一坞”的偏远坡地上见缝插针刈除杂木野草开垦出来巴掌大的一块茶棵地。这些茶棵地地势高耸,生态绝佳,一年到头云遮雾绕,雨露充盈,又不施化肥,全凭林间落叶腐烂为有机肥滋养,制成干茶自是汤清汁酽、醇香缭绕。

海拔1600多米的皖赣界山六股尖占地24平方公里,她广袤襟怀里的沟沟坎坎遍布芽头粗壮、叶片肥厚的地方名优茶种槠树茶,其东南坡革命老区石屋坑的螺蛳凼茶叶片背面有爬虫啃噬的洞眼,堪称纯天然饮品的金字招牌,更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低山茶冲泡第二遍香味就淡若游丝了,螺蛳凼茶冲泡三遍芬芳馥郁,清香依然。北坡冯村的高舍、十二坞茶芽头饱满,纤毫毕现,叶片展开来薄如蝉翼,黄兮兮的如微蹙的娥眉,抓一把闻一闻却清香扑鼻,一看一闻,就让人想起病恹恹、弱如柔柳却冰雪聪明的林妹妹。高舍茶烘干后色泽莹白,圆润如玉,冲泡开散发着淡淡的板栗香,又是一绝。

高山茶香管护难,山路动辄七拐八折绵延十多里,且一步比一步“紧(山道越来越逼仄,抬升幅度越来越高)”。天蒙蒙亮动身,热汗涔涔爬到茶园已艳阳高照;眼瞅着夕阳离山巅还有半人高,就算计着赶紧折返,一蹿一跳蹦下高高的石阶,到家早已日落西山,晚上睡床上小腿肚还硬生生地疼……

从小在农家长大,自诩“脚力”尚可,今年春茶开园,自告奋勇随一初中同学上螺丝凼采茶,不想走到半路就后背虚汗淋漓,脚底微微发颤,精疲力尽打退堂鼓了,而茶农们除草、采摘、修剪,一年往返数次,劳累可想而知了。

流口与歙县街口一样,民风淳朴,乡情浓郁,自家及亲朋好友分享之外,谁为自己办过事,帮过忙,哪怕举手之劳的丁点儿小事,乡亲们也会投桃报李,毫不吝啬奉上高山茶同享,不亦乐乎。可惜“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正识茶的人寥若晨星,不少官场商界的所谓精英人士对乡亲们流血流汗换来、满蕴着人世间深厚情感的高山茶视之如敝帚,高山茶的醇香大抵还是在乡间老茶客农闲雨休或是异乡游子思乡情切的不眠之夜袅袅升腾……

有朋自远方来,踏进谁家门槛,来的都是客,清茶一杯是少不了的。行走乡村,自是尝尽各村“私房”茶,唇齿留香。前年寒假,同事几个走村串户在被誉为休宁的“西伯利亚”的戴坑村散发防火传单,宣传防火知识。乡亲们有孩子读书的,没孩子读书的,都热情地迎出门口,拉我们进屋喝杯热茶,恭恭敬敬端上茶水,还忘不了贴上标签:“高湖山野生茶,纯天然,放心喝。”此情此景,倏忽让我想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来,山外物资丰盈人情淡漠,这里偏远闭塞和融欢洽,一杯接一杯的热茶下肚,氤氲真情在彼此心间腾腾升起。我们感慨万千,不约而同说这真是个好地方。

独爱高山茶,因为,她带给我故乡的感觉,家的味道。

新闻推荐

11个村落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黄山市中国传统古村落达92个

□谢聃记者程向阳晨刊讯日前,国家住建部印发《关于公布2018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通知》,黄山...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