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卖花渔村
□陈严法
一直以来,对卖花渔村有一种向往,而这种向往很朴素,朴素的原因来自卖花渔村的美丽名字。一个村子怎么会把花与渔结合在一起,我想,一个地方有神奇的名字,必然隐含着某种神奇的故事或密码。
在行前,我在网络上进行了一番百度,才知道卖花渔村的来历。卖花渔村,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末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又因村民以种花、培制花桩、制作盆景为业,卖花为生,遂称“卖花渔村”。
二月的江南,草长莺飞。我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在朋友的陪同下,去探访新安江畔的隐世古村———卖花渔村。这里真是一个隐秘之地,也是一个让人惊艳的梅花仙境。新年的气息尚有余温,这里的早春便已悄然而至。虽还没有桃红柳绿,但卖花渔村的各种梅花,却已热热闹闹的开了起来,漫山遍野,漫满庭院,很是灿烂。
行走在古朴幽静、芬芳四溢的卖花渔村布满绿苔的曲径上,望着那秀山、丽水、枯藤、老树、奇花、异草浓缩与升华在大不盈尺的盆景之中,如读一首首无字的诗,如同观赏一幅幅立体的画。步移景异,景随人迁,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沉思遐想。小路的转角处,经过风雨洗礼的木门板前挂着火腿腊肉,房前屋后、墙院里、阳台上摆满了各种梅花盆景。“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大概正是描绘此时此景。梅花与水韵一起在古道纠缠,花香与腊味一起在深巷荡漾,故事与雾霭一同在山村缭绕。所有的景致都让你有时光倒转的错觉。
这个像花一样美丽的山野小村,世世代代以种花和培植盆景为业,种花历史已逾千年。在观赏之余,我们走进一位姓洪的农民家,他非常客气地给我们让座、倒茶。洪老伯很健谈,他不仅介绍自家的盆景,还与我们谈起洪氏家族的历史。洪老伯告诉我们,卖花渔村有200多户,大部分人都姓洪,从唐代就开始种花、搞盆景。最早的传说是唐乾符六年,也就是公元879年,村民洪必信在自家的房子右边建了一栋小楼,在房前屋后种植梅花百株,而且造型不同,主要是自我欣赏,于是开启了卖花渔村种花的千年历程。在洪老伯的院内,有一株桂花盆景,从正面看并不神奇,但从背面看,原来是一块200多年桂花树上树皮。宽阔的树皮上,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足见卖花渔村人在种植盆景方面的功力,也看到了一千多年来的遗存。
在卖花渔村的村史馆,虽然是匆匆而过,但对他们的历史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卖花渔村种花、做盆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明代中叶,徽商的繁盛达到了一个高峰,很多徽商在原籍宅院多建花园,广植花木,立假山,置盆景,装饰无不精致,自然使盆景的市场更加繁荣。到了明末时期,徽州盆景已自成一派,后又受新安画派影响,形成以苍古、奇特、刚劲、自然见长的新安派。徽州一带居民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尤真”的艺术和培植手法,使徽派树桩盆景锦上添花。卖花渔村最能代表徽派盆景艺术特色的还是徽梅,又名龙桩,以古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的评梅理论作依据,把梅桩自幼扭旋,左右弯曲,刚柔相济,冉冉而上。如今,这些徽派盆景不再是藏在深山人不识,很多已经走入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
在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锣鼓声,循声而去,在村里的一个小广场上,有十多个人正在跳一种看不懂的舞蹈,他们上身穿着黑色衣服,下身穿着绿色长裤,头扎丝带,脸上都化妆成妖魔鬼怪。我问一位当地的农民,原来他们正在表演傩戏。傩戏是流传在安徽皖南一个古老的戏种,“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疠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信仰者的心理要求,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自然融入到习俗之中,即使到现代,在徽州的古村落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在他们演出休息的时候,我主动向一位表演老者请教,他说,今天表演的是《钟馗醉酒赏梅花》,寓意是钟馗给卖花渔村的村民驱邪消难,为每一位游客送上一份幸福和吉祥。
就在回来的路上,我想,卖花渔村本身就是一个在深山里的盆景。卖花渔村的美,美在令人浮想联翩的村名,美在那些“无声诗、立体画”的盆景佳作,美在村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浓缩在尺寸之间的造型之中,美在那傩戏送上的祝福和锣鼓声中。
新闻推荐
□汪树人记者姚大盛晨刊讯近日,歙县警民携手,成功救助2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鹇和雀鹰。3月1日,歙县大阜森林派出所接辖区岔口镇周家村的张师傅报称,他收留了一只疑似珍禽的受伤大鸟。民警现场了...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