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风,血脉中的回声

淮河早报 2018-02-09 15:33 大字

曹书与

家风是什么?身为00后的我几乎是一无所知。几代前,我的祖辈就离开了祖居地,而我对家族的历史也是知之甚少。

一日闲读,一张照片滑落,我拾起凝神细观,青山环抱之中,碧水傍村流过,一道石堤托起桃花聚集的红云横水而穿,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坐落于葱茏的河洲之上。

这才想起,十岁时,我和爸爸随爷爷寻访了歙县雄村——曹家的祖居地。初次还乡,那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却分外熟悉。明清两代极具代表性的竹山书院坐落于村中竹林阴翳中,石鼓镇于门两旁;进正厅,只见正壁悬对联一副,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对此我当初并无概念,也没有深思其内涵。后来得知曹家历代重视教育,授业于同族,世代人才辈出,才开始琢磨那副蓝底金字板联——那二十字岂不就是我显赫祖辈留下的家风!家风,一个陌生的名词,突然带了些许温度,涌上了我的心头。

家风自古传今,从春秋时的贵族门风演化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民俗,影响深远。家育人,人兴族,华夏子孙在故土聆听长辈谆谆教诲,不知有多少家族立起过百年大家的铁律!家传规矩,字里行间无不显露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只求高尚风范得以流传,谆谆祖训得以铭记。正所谓“技授于门徒,德传于子孙”。那三百六十行的传承发展靠着手艺人的钻研创新,个个家族的家风则依存于后人的自律来发扬光大啊!

古人云,族以家而传,家以人而存,人以规而正。为传一家的高尚风范,家规家训应运而生。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子孙不可不习礼义,不可不读《诗经》;朱熹学富五车,《朱子家训》把修身、节俭、尊老、报国之规娓娓道来;包拯白日青天,铁面无私,最忌子孙涉贪,留下“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的厉训。为传家风,古人磨墨而书金科玉律,侧重各有不同,风格独树一帜。

漫步雄村,村口屹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四世一品坊”,从这里走出过无数德才兼备、壮志凌云的学子。遥想当年,先人不惜重金修建竹山书院,传修身养性、温故知新之德于曹家子孙,用心良苦。科举举仕之时,雄村乃人才辈出的宝地;斗转星移,曾经萦绕着吟诵声的凌云阁逐渐沉寂了,子孙后代也走出了雄村,奔向四方。再次默念着书院的对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我不禁思潮起伏:数百年来,浓缩为笃学力行的训诫是否淡去?

我想起曹氏族谱上一个个负载着荣光的名字,恍然大悟:烙有家族印记的家风从不曾淡去,它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此时,我在学海里竞渡,劈波斩浪,而家风,是涌动于血脉中的回声,荡在我心头!

新闻推荐

小川乡:护好舌尖安全

□谢桢晨刊讯春节临近,歙县小川乡多措并举,把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确保村民开心过大年。该乡及时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召开节前农产品安全部署会议,要求各单位、各村要提高认识,确保舌尖安全...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