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府衙里的戒石碑亭
戒石碑亭□李可贵
徽州府衙是历史上徽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徽州文化精华最集中的展示地,是古徽州府的象征,于2009年4月启动修复,2012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歙县注重将廉政文化与徽文化有机融合,力将徽州府衙打造为党员干部接受历史廉政文化教育的主阵地。2013年8月,徽州府衙被黄山市纪委授予全市首批“历史廉政文化昭示教育基地”。
来到徽州府衙,一走进仪门,便见那高大宏敞、庄严肃穆的大堂。在大堂和仪门之间的甬道上,有一座高约4米、造型古朴的四角石亭。石亭坐北朝南,下为边长250厘米的正方形石板台基,台高40厘米。四根240厘米高的八棱石柱立于台基四角。石柱上方是四梁四枋,梁枋之上置有八个50厘米高的斗拱,协力承托亭顶。亭顶四周檐口滴水落于台基之外,亭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龙身鱼尾的鳌鱼雕塑。鳌鱼寓意独占鳌头,一般立于屋脊正脊的两端。在石亭的正中央,有一块高194厘米、宽94厘米、厚20厘米的青色大石碑赫然竖立。碑托是一只形似石龟的赑屃。赑屃略呈椭圆形,通长155厘米,体宽94厘米,背高40厘米,头、脚表现出负重着地形态。头微翘,嘴略张,尾下垂,栩栩如生。背上中间有榫穴,用以安装石碑。传说驮碑的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它力大无穷,能驮三山五岳,常在江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常让它推山挖沟,为治水做出过贡献。治好洪水后,大禹怕龙子恶习不改,于是便用一块特大的石块压在它的背上,石碑上还刻有治水的功绩,这样它就永远再也不能乱动了。赑屃是民间的镇邪之宝,在此用以彰显这块石碑的贵重。
徽州府衙里的这块戒石碑,正面镌刻着北宋名臣司马光手书字体“公生明”三个大字。如此隶书淳厚古雅、规整端肃,笔笔笃实不苟,字字端劲凝重;背面镌刻着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手书字体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其书法奇劲险绝,豪放不羁,长枪大戟,沉着痛快,堪称一代神品,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阴刻碑文刻制笔笔精到,字字着力,令人望而生畏。每当观者瞻仰,都会肃然起敬。当年这些《官箴》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官衙之院中,是为了对官员起警示作用。这三十六字的《官箴》可谓字字警策,诠释了为官之本莫过于两点:一是公,二是廉。只有为官公正廉洁,才能树立威信;办事公道正派,才能安定人心。镌刻《官箴》的石碑即称为“戒石”或“戒石碑”。官府为了保护碑文,以避风雨,体现对官箴戒约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的维护,便对戒石碑建亭加以保护,因此这亭就叫戒石碑亭。
“公生明”这句《官箴》,出自一块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八月刻立于泰安府衙的《官箴》刻石。原文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公生明,廉生威”是一则明清官吏引以自戒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座右铭,意思是:公正才能严明,廉洁才有威望。为官之本最重要的莫过于两点:一是公;二是廉。这六个字被后人称为“官箴”,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竖起了一座座的廉政丰碑。徽州府衙的这块戒石碑,可能是为了更简练,所以只采用了前三个字:“公生明”。略有历史知识的人一看到“公生明”这三个字,很快便会联想到下句的“廉生威”。
“戒石碑”背面十六个字的《官箴戒约》,源自五代后蜀第二代君主孟昶所撰的《戒谕辞》,词简理尽,发人深思,用来劝诫天下的官吏要常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为官务必要清正廉洁。大意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们现在干部的工资收入来源于广大的纳税人,只有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自律,做人民公仆,才能问心无愧地享有政府给于自己的那份工资待遇。戒石碑上的官箴戒约时刻提醒和告诫着我们,做人和为官都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心中要时刻装有百姓,要时刻体恤怜悯百姓,常思百姓疾苦,常怀律己之心。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每日三省吾身,时刻严守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努力维护当地一方净土。
从前,戒石在全国各地方官署从府、州到县均有设置,是官署内的必要设施。碑上之文称“戒石铭”。戒石铭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律令,一直沿用到清代,是古代廉政教育的一种载体,其所倡导的廉洁精神,绵延古今,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可以说其设置用心良苦,是封建皇帝戒饬官吏奉公守法、勤政廉洁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明太祖朱元璋曾明令将戒石碑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据说旧时地方官在上任时,要在戒石铭下举行祭拜仪式,并带领僚属宣读戒石铭内容。
戒石铭是中国廉政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国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廉政文化遗产,在大力开展反腐倡廉的今天,依然对我们的国家干部有着警示作用。
“公生明,廉生威”是为政之道,也是一个国家干部应有的本色。
新闻推荐
树林与村庄黄良顺/摄汪燕燕秋深了,秋风捎信过来,几个性情相近的女子相邀去一个叫英坑的美丽村庄。窗外,秋阳正浓,金灿灿地普照大地,遥想那个阳光下未曾谋面的村庄,即刻便心生向往。行程如...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