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吴汉卿

池州日报 2017-11-17 01:00 大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中以“光照临川之笔”的名言,点赞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用生花妙笔、华丽文章为临川增添了无限光彩。临川人不负先贤的赞誉,自唐以降英贤辈出,名播华夏,相继涌现出如北宋诗文大家、宰相晏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清康熙间诗文双璧、翰林院侍讲李来泰;雍正间博闻强记,下笔千言、宁死不屈的“铁汉”李绂等。本文专述戏曲家汤显祖。

汤显祖,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一个书香世家。原居临川文昌里(今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汤家山),后移居沙开巷,建“玉茗堂”(内有揽秀楼、清远楼、毓霭池、金栀阁等),故又自号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字日新,博览群书,精黄老学说,善诗文,被学者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知识渊博的儒士,为明嘉靖年间著名老庄学者、养生专家、藏书家,重视家族教育,为弘扬儒学,他在临川城创建“汤氏家塾”,聘请理学大师罗汝芳课教宗族子弟。生子显祖、儒祖、奉祖、会祖、良祖、寅祖。显祖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母亲自幼熟读诗书。

虽然汤懋昭、汤尚贤父子二人门派不同,但都是满腹经纶。汤显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5岁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智,在仕途上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但明代中后期科举制度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万历二年(1574)、五年(1577)两次会试均落榜。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二儿子张嗣修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他叫弟弟张居谦找前科进士姜奇方帮助找几个与儿子年龄相仿、而有真才实学的人陪读陪考,如若儿子高中,定对陪考者予以重用。姜奇方便推荐了同科考友汤显祖和沈懋学。三人一起到北京读书,然后一起参加下一科会试。万历八年(1580)会试前夕,汤显祖突然拒绝陪同张嗣修考试。而沈懋学热情陪考。结果,沈懋学中了头名状元,张嗣修也得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汤显祖自然名落孙山。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汤显祖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外人士的称赞。郁郁寡欢的汤显祖,得到科考中进士、被派往宣城任知县的姜奇方的关爱,姜奇方热情邀请他到宣城游玩,他欣然前往。在宣城他同梅鼎祚相识、相知,二人结伴到九华山寻幽访胜,内心郁积顿消,散乱的愁丝立净。直到万历十一年,34岁的汤显祖通过会试、殿试,取得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此时,张四维、申时行相继出任首辅,二人均许以翰林地位拉他入幕,被他一一拒绝。他先在北京礼观政(见习),次年被分派到留都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南京六部九寺的官员,基本上是一种闲职,没有什么公务。当时南京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戏曲家如云。汤显祖在此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并开始创作“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

万历十九年(1591),代州有陨星坠落,明神宗怀疑言官欺蒙他,罚他们停俸一年。时为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汤显祖认为这样做不合理。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当朝的内阁辅臣欺骗皇帝。疏曰“所有的言官决不会都不好,关键问题是辅臣窃取了陛下的权威。言官们分两派:有的看首辅脸色行事,有的虽不肯依附首辅,但心里有顾忌,不敢说话。例如御史丁此吕第一个揭发科场的弊端,首辅申时行就叫杨巍弹劾他,罢了他的官。御史万国钦说封疆大吏有欺蒙行为,申时行又叫许国(注歙县人)弹劾他,把他谪戌到边远地区去。只要有一句话触犯了辅臣的利益,就没有不被贬斥的。这样。一些无耻之徒就去巴结辅臣,以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辅臣给的。给事中杨文举奉命去救灾,他却贪污受贿数万两银子,整天在杭州西湖宴乐。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其实他自己不过是权门鹰犬而已。陛下责备言官犯欺蒙之罪,其实犯欺蒙之罪的是辅臣。希望陛下立即罢斥杨文举、胡汝宁这一类人,并责令辅臣检讨悔过,这样事情就好办了。”神宗看了汤显祖的上疏,不但不接受他的意见,还勃然大怒,将他贬谪为雷州半岛的徐闻典史。然而,戏剧性的是,汤显祖在快到徐闻时,竟然碰到了张嗣修--他拒绝为其陪读陪考的那位。此时,张居正被夺谥,张府被抄家,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自杀,二儿子张嗣修被夺官流放。两位天涯沦落人在此握手,互致问候。汤、张二人感慨万千,同叹仕途之险恶和官场之无情。

一年后即万历二十年(1593),44岁的汤显祖遇赦,升任浙江遂昌知县。遂昌虽然只是个人口稀少的山区穷县,但这是汤显祖做官以来第一次成为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可以放手治理一个县,以实现平生抱负。所以在遂昌,他“去钳屋(杀戮),罢桁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仅用4年时间,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他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理想王国,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抓住了把柄,对他进行抨击。汤显祖深知遂昌不是久留之地。决定辞官归隐,尽管百姓感其恩,热情挽留,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还是给吏部递交了辞呈报告。也不等待批准,就扬长而去,一路游山逛水,寻幽访胜。经婺州、过杭州、入宣州、又池州、后九江。上敬亭山、攀九华山,登庐山,一路拜谒灵隐寺、广教寺、化城寺、东林寺。于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回到家乡,开始了18年归隐生涯。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文书下达时,他已回家三年了。

汤显祖涉猎的知识领域很广。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称之为“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李贽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他还推崇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他的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谓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机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李梦阳、“后七子”李攀龙和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永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强调文章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大戏剧家。汤显祖致仕回家后,修建了玉茗堂,开始专心写作“临川四梦”传奇戏曲,并教导故乡戏班演习。除《紫钗记》写于任职年月外,《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三部戏曲都在家乡玉茗堂内完稿,很快风行全国,各地戏班争相排演。

《牡丹亭》。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若睢》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邯郸记》。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梁。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梁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

《南柯记》。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

《紫钗记》。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

上述四部作品(戏)都与“梦”有关,都以“爱情”为主题,所以被合称为“临川四梦”。这四部戏中最为出色的是《牡丹亭》。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牡丹亭》一问世,便令《西厢记》减色不少。汤显祖的剧作继承了唐人传奇和元代杂剧传统,才情横溢,情节奇异,文词俊丽,在当时剧坛上影响甚大,成为一派(通称“临川派”)之首,打破了一味强调音律的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把持剧坛的局面。他的这些戏曲不但为中国人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国;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珍品。

汤显祖的乡居生涯十分凄苦,因为没了官职,也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他的剧本被众多戏班排演却收不到费用。但他傲骨铮铮,不愿乞食于富豪,常忍饥挨饿,艰难度日,埋头写戏。“临川四梦”写就,汤显祖的人生已无“梦”。他在万历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先后送走85岁的母亲和88岁的父亲,完成了他最后的义务。万历四十五年(1617)汤显祖在临川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汤显祖是古文家,其古文长于议论,颇有特色。他的书信表现他对人生、文艺的见解,写得很富感情,为后人所推崇。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位戏剧家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散文有《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续虞初新志》等。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可惜未完稿。汤显祖还是一位诗人,但比之戏剧,其成就和影响要小得多。多出于友朋酬答,反映现实内容较少,长篇多累句,小诗有情致。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荤》1卷、《问棘邮草》2卷、《雍藻》1集。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汤显祖纪念馆。1982年中央文化部、国家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厅联合在临川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

汤显祖数次踏访池州九华山,留下了诗词佳作,现摘录二三首以飨读者。

《宿九华山》(又名宿九华山寺)

滴翠峰前天柱高,云门青蘸发仙傲。

不知海上金轮月,夜夜神光起白毫。

其意是:滴翠峰烟岚空蒙,翠色欲滴,同孤峰擎天的天柱峰相媲美;云门峰清泉悬瀑,直泻深潭,发出仙乐般声音;云海上的月亮似金盘悬挂,映照下的神光岭夜夜放射白色光芒,美哉!妙哉!

《齐山秋眺》

相国风流出刺年,池阳秋色在南偏。

烟华欲暗苍龙峡,玉笋长飞白玉泉。

洞壑芊绵还自出,亭台萧瑟向谁悬?

不堪游子登临意,长带秋江雁影旋。

其大意是:英才宰相齐映曾出任过池阳刺史,池阳秋景集中在城的偏南方的齐山之上。齐山的景致要数苍龙诸峡,其间烟云浓郁,宛若仙境;更有那洁白如玉的钟乳石和飞洒其上的清清泉水,美不胜收。还有连绵不绝而又相互贯通的洞壑,以及仿佛悬挂在峰巅之上的亭台,作为游子的我,无法登临山上所有景点,只好带着雁声和雁影离开秋色无边的齐山,依依不舍地回归我的故里。

《好事迎》

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

玉骨近来添瘦,趁相思无力。

小虫机杼隐秋窗,黯淡烟纱碧。

落尽红衣池面,又西风吹急。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色的词,应是写在致仕回乡路过池州的日子里。大意是:帘外下着丝丝秋雨,把人们的浅恨轻愁全部滴碎了。近来人显得越来越瘦,因为相思,也显得没有力气。纺织娘等秋虫在窗下轻声叫着,碧绿的纱窗笼罩在一片黯淡的烟霭之中。池面上红色的荷花全部凋谢了,西风一天比一天吹得更加紧急。全词用轻淡的笔墨写秋日相思,用词造句清丽素雅,不落俗套。

新闻推荐

新溪口乡:创新抓实“主题党日”让组织生活“动”起来

□汪庆勇晨刊讯日前,歙县新溪口乡20余名机关党员来到塔坑村开展道路两边垃圾清理、入户公益宣传、柑橘市场交易次序维护等活动,助力柑橘采收季,同步拉开了当月该乡的“主题党日”活动。为进一步深化...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