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汪鸿养:甘为徽戏付平生

黄山日报 2017-11-03 14:52 大字

街源地区深藏在歙县西南角的大山之中,却是徽州戏剧的重要发祥地,一直有着“无街不成班”的美誉。车辆蜿蜒爬行,越过了海拔800米的长陔岭盘山公路,一条岔路将我们引入古朴清丽的璜蔚村。

已过霜降,寒意渐浓,见到汪鸿养老人时,他已在路边等候,笑容亲切、双眉飞扬让人印象深刻。外表并不起眼的土墙房,走进去却别有洞天。八仙桌上放着几个制作考究的面具和戏帽,这是他亲手修复的徽戏道具;客厅左侧放置的是锣鼓架子,一阵“哐起呛起”般跑堂曲乐好似在耳畔飘过,心头顿时就热闹起来了。

汪鸿养出生在一个徽戏之家,最初学的是旦角,耳濡目染下竟成了生旦净末丑都在行的“全能小戏王”。“9岁就开始学徽剧,演了《补缸》里头的王大娘。我喜欢,我就学呗。小孩在一起玩,都演台上看过的戏。没胡子怎么办呢?到山上采棕榈树的叶子做胡子。”汪鸿养回忆道。

童年这份兴趣爱好被很好地根植下去。无数个日夜的勤学苦练,为他赢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1966年,就读于屯溪师范的汪鸿养主演的新戏《渡江第一船》大受欢迎,2000个座位的剧场被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徽州地区京剧院吴麒麟老师、华楠老师给我们排的,结果连演4场都爆满。”同村的徽剧爱好者胡志炎对汪鸿养当年的认真劲至今记忆犹新,“他很能吃苦、爱钻研,唱戏、打锣天天学。”

对徽剧的追求,汪鸿养从未停歇。他曾拜浙江嘉兴市京剧团的头牌武生胡志鹏为师,邀请上海京剧团的名角来璜田演出,从中不断充实技艺。

多年来,汪鸿养执导、塑造了众多的戏剧形象,《北汉王》《黄鹤楼》《空城计》等一批传统优秀徽剧作品亮相舞台。璜田村民也因此多次品味到徽剧的“盛宴”。2013年春节,汪鸿养身兼导演、演员的璜田剧团连演10天大戏,盛况空前。“帽子戴得不对不行,衣服穿得不对也不行。这里忙好忙那里,一下没得空的。人家演戏忙两个多小时,我起码是六七个小时。”汪鸿养笑着说道,“能为老百姓做点事,老百姓感到春节过得愉快就行了。”

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传承人,汪鸿养致力于徽剧的传播与发展,带徒30多人,如今仍在不遗余力把徽剧这门曲乐艺术传下去。他应邀担任了璜田中心学校少年宫的辅导员,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徽剧教学。任何喜爱徽剧、乐于表达的人都是受欢迎的,汪老说,他要坚持这样教下去,把徽剧这门最美的曲乐艺术传下去。

传承的同时,汪鸿养也不忘对徽戏非遗物件的抢救工作。为方便后人学唱徽戏,他耐心坐了整一年的“冷板凳”,将9本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一些破损的面具和戏帽也因他而得以恢复光亮,“老艺人做这些道具很不简单,我尽量把它抢救起来,就是不演出,留下来也是宝贝。”

锣鼓声响起,近处的几个学生趁着空闲又跑来汪鸿养家中求学。曲音绕梁,神情传目,矫健的身姿,气势不输当年。汪鸿养的一生与徽剧紧密交织。他的言行正应了那句话:甘为徽戏付平生!

·汪碧云·

新闻推荐

池黄高铁一纸公告引关注网友认为或可有更好的站名

□记者许晟近日,有关池黄铁路的一则公告引起市民热议。针对公告中提到的“黄山西站”,一些网友认为这一命名与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黄山北站并用,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市铁路办有关负责人就此...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