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做徽文化的忠实守护者

黄山日报 2017-09-25 14:16 大字

□程祖杰夏曙

黄山市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重,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文房四宝、徽菜、徽茶等历史文化魅力持续彰显,以文化人,以文兴旅,探索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突出利用,在传承中注重创新”的新路子。目前,黄山市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20处,中国传统古村落68处,各类古建筑近4000处,国家和省非遗近百项。按照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设想,跻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黄山市,今后将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版图中担当更重要角色,发挥更大作用。

一、主动切入开展审计试点

近年来,黄山市审计局在开展对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果断决定把徽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审计作为审计的重点目标和重要内容,于2016年率先在歙县开展审计试点。其依据:一是歙县系古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所在地、徽商徽文化发展集中地,拥有国家5A级古城旧址,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文化之乡等荣誉于一身;二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省、市共对歙县投入历史名城等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资金近14亿之多,文化资源资产保护项目已成为全市重点工程和重要领域,根据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开展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审计,刻不容缓;三是歙县境内文物数位列各区县之首,在歙县开展审计试点,能从中举一反三,揭示全市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做好“徽文化”决策参考。

(一)科学制定审计目标和范围

为了开展好这项审计,2016年初,黄山市审计局召开局党组和中层干部会议,围绕“为何审”、“怎么审”集思广益,统一认识,逐步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

明确审计目标。通过检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文化保护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准确掌握徽文化资源资产现状,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在文化资源资产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方面职责,推动和完善徽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的制度建设,保障和促进徽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落到实处。

确定审计范围。以徽文化资源资产为主线,将歙县徽州古城、牌坊、渔梁坝、徽州府衙以及部分古镇、古街、古村落、古建筑、徽州“四雕”、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等内容列入审计范围,以近五年为审计时限,第一年为基数,分类对比分析,综合定性评价,重点关注当地政府在徽文化资源资产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方面的施政绩效。

(二)制定审计评价指标

一是制度建设。重点检查政策法规执行情况,是否把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列入“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否将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实绩列入相关部门及领导干部考核;是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人员保障。检查文物部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人员经费的落实情况。

三是资金来源。检查近五年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地方财政扶持、国家项目争取、世行贷款、民间融资渠道及规模等情况。

四是项目管理。检查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到批准立项、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程管理是否合法合规,有无假借保护名义套取专项资金,以及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等情况。

五是功能总体配置。检查古城、景点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功能配套以及商业网点布局是否与文物保护宗旨相违背等情况。

六是文物建筑保护现状。检查毁损的古建筑、文物是否及时得到抢修,相关部门是否各司其职、协作配合,保护区内消防、防蚀等安全设备是否配置到位,以及文物后期保护存在的问题。

七是经济效益。检查保护利用工作给居民、村民的旅游、三产收入产生的影响,地方管理部门是否从中提取文物保护基金等情况。

(三)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为切实保障审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黄山市审计局精心筹备认真实施。一是打破科室之间界限整合资源,同时,从市文物保护部门借调专业人才,充实审计力量,全局上下“一盘棋”,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二是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财政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运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分析性测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开展项目延伸审计,跟踪项目立项、规划、资金拨付诸环节,从县财政局延伸审计到县发改委、县文化局、县规划局等十余家单位。四是对审计对象采用审计抽样,抽查面基本实现国保单位百分百、省保单位50%以上、市县级保护单位30%以上,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徽文化资源资产保护利用工作现状,查找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二、做出恰当的审计评价

黄山市审计局认为,歙县党委政府在历史名城、名镇、名村文化保护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随着文物保护数量增多,资金需求量增大,文物保护难度也随之出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古城现有功能与其高品位富涵量的旅游文化资源禀赋不匹配。古城内居民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拥堵,古城建筑和文物保护压力大;临街商铺充斥日常生活用品,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内涵,与歙县作为黄山市东部“徽州文化展示区”核心的功能定位严重脱节,距离全国“文化大县”、“旅游大县”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二、古民居、古村落开发利用乏力。城乡、区域、门类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文化消费市场不旺,小弱散问题比较突出,未形成特色旅游,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有难度。

三、专业人才缺失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缺乏懂艺术、能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文保专门机构在编人员缺失,县古城办直属县政府,系正科级事业单位,定员六人,目前仅一人在岗在编,其余人员皆来自外单位借调,专业队伍薄弱且不稳定,不能定岗定责。

四、后期文物保护存在隐患。国保、省保文物维修成本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靠现有存量资金保护工作难以为继。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存在白蚁侵蚀和火灾隐患,防灾压力大。古建筑产权关系复杂,制约文物保护利用。

三、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第一、加快制定古城保护、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古建筑是城市文明凝固的载体,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不仅仅在于恢复原貌,更是在于挖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延续城市文脉。歙县地方政府应当立足高远,依据《徽州古城保护条例》,科学制定古城保护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尽快将不利于古城保护的外来住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外迁,为吸引徽州传统工艺进驻古城“腾笼换鸟”。

第二、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文化+”互相依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资金投入、交通建设上,建议多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依托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平台推进摄影、写生、演艺、收藏等衍生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增值提高文化旅游创收,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稳步提升,实现古城活化利用。

第三、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行知中学等院校优势,实施财政奖励扶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培养一批掌握木雕、砖雕、石雕、竹雕、歙砚、徽墨制作等“徽州六绝”工艺的徽州工匠队伍,培育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和传承人,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新闻推荐

歙县破获史上最大跨境合同诈骗案 涉案金额1000余万两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批捕

本报消息记者赵天彪通讯员汪碧云报道近日,黄山市歙县警方破获一起跨境巨额合同诈骗案,涉案金额达1080万元,这也是该县有史以来立案数额最大的一起合同诈骗案。9月19日,记者从黄山市歙县警方获悉,两名...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