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茅舍,几多幽梦醉游人

黄山日报 2017-09-23 14:52 大字

□许安斌

茅舍因“竹柱草瓦三五间”而得名,是歙县许村镇一个自然村。当年徽商们走南闯北往来于箬岭古道,到此已是人困马乏,就在这个小平川落脚打尖(吃饭休息),于是便诞生出“家家户户开饭店”这个千米高山中的小闹市。只是现如今茅舍成了箬岭百里古道中的清静处,一帘幽梦醉游人的地方。

车从许村出发,一过大桥头,便在“葱郁绿荫深,青山接蓝天,脚下碧泉流,弯弯云中路”上走着。半个小时左右,到茅舍新桥头下车步行,须臾之间,便从千山万谷中冒出一明代古村落——茅舍。在箬岭这上峰峦叠嶂之地,竟有这样古色古香古村,已是奇迹了,更有一条宽敞、平整的青石板古街从村头一直过箬岭令人兴趣陡增。

走老街,看古村。青石老街石板是那么光滑如磨,一条条凹陷的车辙,向人们诉说当年“蹄声得得彻日夜,千骡万马运货忙”商贸繁华。方老同学领着沿街说古迹:这街边下溪处是当年的饮马滩;这街边的竹林是古时店家供宿客系马的拴马厩;那是许国去泾县教馆时留宿住店的遗址。

踏进一家叫背老的老房,说明来意之后,主人客气地让座太师椅上,又泡上一杯新茶,淡淡茶香从白瓷扣边的茶盏中冒出来。细品山里茶,慢慢打量这家老屋:两把装边太师高椅配着八个象鼻的八仙桌;一幅中堂画的荷叶扶荷花,无落款,对联是“和平真富贵,春色大文章”;上横条桌上,除上海“三五”牌时钟是现代的,还有火煤筒、算盘等,许是有了岁月的老东西;那漆黑的梁上带吊着不知哪年哪月的“五谷袋”(用各色彩布缝成的小袋,里面装着稻麦豆粟栗,应该是此屋上梁吉时吊上的)。还去过别的老屋,住的人(确切的说是见到的人)都是老人多,讲得多是陈年旧事,仿佛在引着我们从现在走进远古。改建的房子不少,在粉墙黛瓦、亮窗小院中,成徽派新建筑。漂亮的灯饰,高雅的装潢,时髦的摆设,客气待人,展示出新农村的文明……

站在平板小石桥上,见溪水清冽而透明,沙粒和小石,历历在目。村人说,这水从箬岭千山万谷里数不清的泉、瀑、坑、涧、沟汇集而来,急急缓缓,弯弯曲曲向许村流去。经常每每有许多开车来的,都装些水带回去,他们说像这样洁净的水,还是头一回见到。在小桥上看山品水,时间不到半小时,有荷锄佩刀进山做事的农民急急而去,有背篓扛薪踏歌归来者,更多是村姑、大娘大嫂们姗姗而来,在桥下溪水浆淘洗涮的身影,说笑的乡音和匆匆离去的脚步声。近代诗人、书法家许亦舟(四先生)一首《烟雨茅溪》“忽逢柳林翠,又见烟雨浓。二三樵夫归,歌落溪水中”写活了茅舍活风景。茅舍的山,是重重叠叠一层层,一层高一层,近山一片绿,远处黛濛濛,如一幅幅画屏,从天上挂下来。村人说,每逢晴天早上,或雨刚停,溪中水气与山岚和村中炊烟汇集成一条长长的烟龙雾带,由村至村尾顺着溪边山脚拖成一线,久久不散,很是好看。

走累了,我们回到农家,品尝到“茅舍三味”:红辣椒炒笋干丝、白萝卜烧肉、野生黑木耳炖汤;听老人讲汪华守箬岭、朱元璋过箬岭、许光一(农民义军领袖)隐箬岭的故事。在农家过夜,则是幽梦枕边来:屋外明月照窗前,树声沙沙响,偶尔几声鸟叫,山野细风轻吹。叮叮咚咚是山泉,一会儿婉婉约约,得“二泉映泉”之清雅;一会儿声势凝重,有“高山流水”的激昂。明代诗人、文学家许楚在其《茅舍》诗中写道:“松根白酒倦入乡,茅舍山后夜独忙;睡觉始知香满席,忽疑飞泉欲吞床。”是的,在茅舍农家过夜的人,大都有“头枕清风徐入梦,醒来依然美梦中”的体验。

小小茅舍村,才几十户百多人,明清时却家家是店铺,人人做生意,是箬岭百里一明珠,使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诗文。诸如明代许国的《秋声》、许楚的《箬岭道中》、清代梅清的《晚宿箬岭茅舍》、民国初期叶士璋的《茅舍街事》等。

那日我在等归程途中,见到三五成群的人,操着外地口音,背着简单行囊,往来于茅舍途中。这些人乃慕名去箬岭古道或去茅舍寻幽探古的、拍照的、乐山玩水的。

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人爱寻古探幽。

新闻推荐

歙县古城被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汪桂平晨刊讯为深化“两个并重”、推进“两个拓展”,丰富“亲情中华”主题活动,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侨联日前确认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等33个单位和机构为第五批“...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