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茶,沉浮三十年明天会更好

黄山晨刊 2017-09-19 16:40 大字

谢一平,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记者汪悦程向阳樊成柱文/摄

说起黄山茶,就不得不提谢裕大。2006年,谢氏第五代玄孙谢一平,为将百年茶号发扬光大,在徽州漕溪老茶厂的基础上,成立黄山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重构老字号新战略,走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三十年来,谢一平见证着黄山茶产业由最初的发展走向繁荣,又由衰败走向兴盛。作为黄山茶业界的见证者,谢一平,作为一个茶业人士,在茶中品味了黄山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A

从茶企下岗到经营茶企

一个秋阳高照的午后,在黎阳IN巷谢裕大茶楼,谢一平出现在记者面前,干练、利落,充满激情,这是谢一平给我们的初印象。选择一个幽静的茶座,谢一平“开讲了”,讲述他创业的苦尽甘来,讲他的如茶人生。

1980年,谢一平开始接触茶叶,在国有单位歙县茶叶公司任职。“那时还属于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实行统购统销,茶叶产量低,质量也差。直到1986年才开始放开,茶产业也经历第一次大的发展。”谢一平回忆说,经历了销售、收购逐渐放开的过程,茶叶从生产、加工、规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旧有分配机制茶农没有自主权,公司要收什么茶叶就告诉老百姓种什么茶叶。种植、采摘自由化后,茶叶种植产量上升、品类多样化,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黄山茶叶经历了一次低谷。“1995年前后,由于市场放开,茶叶初制水平大幅下降,乡镇企业偷工减料,造成整个市场的黄山茶叶口碑扫地,国有茶叶公司几乎全部倒闭,发不出工资。”谢一平说,当时的茶叶滞销情况非常严重,他所在的歙县茶叶公司也是负债累累,到了谈茶色变的境地。在他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和市场不对等,盲目收购、加工。那时候以低档茶叶为主,茶农和茶商只顾挣钱,普遍没有质量、品牌意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家悟出道理,知道要抓质量、讲诚信,茶叶种植、加工质量开始稳步提升。

1997年底,嗅到创业商机的谢一平舍弃旱涝保收的上班生活,毅然选择辞职。“当时希望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在1994—1996年间,申请停薪留职,开始在外面找事做。”1998年1月,谢一平离开公司。“下岗了,就得找点事情做,遂下决心接手当时的漕溪茶厂。”谢一平说,茶厂是1993年创办的,原来是个村办企业,在经营上出现了一点问题,亏了40余万元,但厂里还有一栋破房子和几台旧机器。1998年春天,谢一平通过徽州区发改委对该茶厂进行改制,从村办企业改制成个体私营企业,正式接管漕溪茶厂。

“没想到,接手的第一年,茶厂就开始盈利。”在歙县茶叶公司上班,谢一平积累了大量有关茶叶栽培、初制、精制、销售等专业知识,加上几家茶叶公司的支持,销售情况理想,实现当年下海,当年盈利。用他的话说,“小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谢一平说,茶厂创办第一年,产值达200万元,两年就把企业的旧账还清了。

B

从精制茶叶到股份改造

2000年后,黄山本地茶企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黄山茶产业也由此迎来第二次大发展。在此期间,黄山茶业界冒出一批小有名气的企业。“和其它茶企不同,我在茶业界走了一条独特的路。”谢一平说,初制是本地茶企的瓶颈,茶叶从鲜叶变成干茶,是茶叶品质的关键一步,茶叶初加工决定了茶叶的质量。

谢一平说,2002年,茶厂发展出现两个思路,一是将资金投入市场,二是投入生产。“我当时果断选择投入生产。”谢一平说,初制厂是茶叶品质的前端,要有好的品质,就要改进生产的工艺。传统的制茶靠人,很难掌握。人心情不好、疲劳、生病、高兴时,做出的茶味道也不同。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实现茶叶初制到精制的转变,2006年,谢裕大设计并制造出国内第一条黄山毛峰茶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制茶全程不落地,全部采用清洁材料,全面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一条生产线600万元,一次性安装了3条线,连厂房一起投资了2000多万元。”回忆起当时拍板设立生产线的历史,谢一平至今难以忘怀。他说,那时候胆子大,当时建厂房时公司上上下下都有意见,但现在看来是对的。2006年初尝甜头后,2009年,公司又继续投资建造了四条生产线。

“从刚下岗时尽快找饭吃,到后来的把日子过得好一些,到今天的不再为钱发愁。”谢一平说,前五年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无法融资,发展也相对缓慢。从2003年开始,企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2006年,对漕溪茶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黄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更名为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初,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家茶企在“新三板”上市,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涵盖茶叶、茶食品、茶文化、茶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茶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拥有遍布国内各地的近400家实体销售网点,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

C

从品牌打造到明天会更好

谢裕大是一家老茶号。早在1875年,谢裕大的第一代传人谢正安在徽州区富溪乡漕溪村充头源创制黄山毛峰茶,声名鹊起;同年,谢正安进军上海,在上海创办谢裕大茶行,美名远扬,黄山毛峰随即成为上海各界名流追逐赠送的珍品。

从创办黄山市漕溪茶厂,再到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谢一平始终坚持品牌第一的发展导向,用品牌引导市场,将“谢裕大”这一金字招牌重新挂起,担起重铸“百年谢裕大”的辉煌重任。“之前在茶叶公司工作过,品牌意识相对较强,准备下岗时就将漕溪注册商标。而注册谢裕大商标是2006年底,因祖上经营谢裕大茶,当时,族里的长辈都劝自己既然经营茶叶,不如将谢裕大这个品牌传承下去,于是,我就注册了谢裕大。”谢一平说,漕溪牌一直用到2009年停用,2007年开始启用谢裕大牌,通过三年计划过渡,直到如今,一直使用的都是谢裕大品牌。

“一开始不注册谢裕大,是怕砸了祖上这块金字招牌。”谢一平说,但压力也是动力,决定注册谢裕大,就更有动力将企业发展好。作为谢氏的传人,谢一平始终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谢裕大这个品牌及黄山优秀的茶文化传承下去。在谢一平看来,身处黄山这样一个茶业面积70万亩、茶叶人口70万、茶业产值占农业产值40%以上的以茶业为农业主产业的地方,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召唤。

关于目前的黄山茶产业发展,谢一平认为,黄山本地茶产业走到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健康、良性发展时期,“从初制到精制、品牌建设、文化挖掘等,均已走在省内前列。”要说制约发展的瓶颈,就是市场渠道建设还不强。近些年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茶交会、黄山茶会形式都非常好,只是还要进一步深化。黄山茶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占有三席,黄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黄山茶的明天会更好,黄山茶农的日子也会更红火。

后记: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故事,犹如一片茶叶在杯中沉浮,那么隽永那么醇香。从从事茶叶工作到自己经营茶企,再一步步把一个村办企业做大做强,从漕溪到谢裕大,谢一平的故事见证了黄山茶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黄山市的发展历程。

新闻推荐

歙县 力促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

本报讯今年来,歙县大力开展就业扶贫产业园、就业扶贫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大力促进贫困人员通过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日前,记者在歙县经济开发区黄山明明德轴承有限公司内,遇见了在...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