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经典传承
杨 文(徽笔制作)1969年10月出生,民盟盟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山市政协委员,黄山市文房四宝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所长。杨文生于制笔世家,祖辈所制之笔曾为贡品。自幼便随祖父制作毛笔,对此道亦甚是喜爱,为家族第六代制笔传人。少年时便走南闯北,对全国各地毛笔制作工艺和原材料选择进行学习和研究。先后为刘大为、苏士澍、张道兴、杜滋龄、刘小晴等书画大家制作毛笔。 周美洪(徽墨制作)汉族,1957年生,安徽绩溪人,大专学历,高级工艺美术师,2007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安徽歙砚厂(歙县工艺厂)厂长,兼任“徽墨研究所”、“歙砚研究所”所长。历任黄山市第三、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从1992年起,历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会长,为协会徽墨行业专家。 汪培坤(徽墨制作)安徽休宁县人,中国制墨艺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非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现任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董事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墨专业委员会主任、黄山市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黄山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其创新研发的徽墨“幻彩法”描金技艺与土漆点烧烟炱徽墨制作技艺,为目前国内制墨业中绝无仅有,其多项作品获国家、省部和行业金奖,曾荣获中华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范福安(漆画创作)当代新安漆画创作第一人,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 毕业于1989年合肥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手工艺大师、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副理事长、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甘而可(漆器创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进入屯溪漆器工艺厂工作,师承汪福林、俞金海师傅,学习漆器和雕刻技艺。2002年,有感于徽州漆器产业的衰落,着手对徽州的犀皮漆、漆砂砚等濒临失传的重要工艺品种进行恢复并取得成功。十几年来,他创作了一批造型典雅、富有特色的精品漆器,受到业界的好评。多次在国家、省级工艺美术作品大展中获得金奖,作品多为国内外收藏家和各大博物馆收藏。 俞均鹏(漆器髹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2月出生于一个徽州漆器制作世家,自幼跟随祖父母生活,耳濡目染漆器制作,产生浓厚兴趣,跟随祖父俞金海(业内誉称“楚漆国手”)学习漆艺,在徽州漆器制作和髹饰技艺上得到系统学习。尤其是漆砂砚、波罗漆、推光漆、漆器修复等技艺制作上深得祖父真传,十二岁时已能独立完成波罗漆、漆砂砚小件的制作。徽笔技艺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
徽笔有200多个品种,主要有羊毫、狼毫、兼毫等。近年来,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在原有的品种上开发了一系列新品种,其中“桃园三结义”、“画龙点晴”“滋龄妙笔”尤为突出,供不应求。
徽州制笔工艺复杂,特别是笔头制作,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作业,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一支好的徽笔,不仅要保留传统工艺并且要在原基础上创新、改良。
徽墨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徽州制墨自南唐奚廷珪始,取当地的制墨原料用易水墨法而成,质量上乘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擢廷珪为墨务官。从此,歙州制墨名噪全国。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徽墨”由此而来。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具有粘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
1915年,徽墨“地球墨”分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徽州漆器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徽州漆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时,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被誉为“宋嵌”,而菠萝漆更是被作为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
徽州漆器品种繁多,不但应用于装饰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髹饰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
新闻推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黄山市一体化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本报讯记者殷元元报道初秋的新安江畔,青山环绕、碧水悠悠、瓜果飘香、鸡犬相闻,两岸一处处粉墙黛瓦的小村庄,干净整洁、清洁卫生,共同构成皖南乡村独特的山水画卷。今年以来,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