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安江敬礼
□记者汪悦程向阳
樊成柱文/摄
8月17日晚8时,黄山机场,由台北飞往黄山的航班到达,一位老人在一位志愿者的搀扶下走出,黄山关爱老兵志愿者许琦、汪为之、小丁丁拉起欢迎横幅,以庄重的方式迎接92岁的抗战老兵汪春发回乡。
A
一首新词引关注
“回家路,九十有二春秋度。春秋度,年年岁岁,梦里常顾。寻寻觅觅云遮雾,风风雨雨痴情吐。痴情吐,绵潭圆梦,泪流如注。”这首词《忆秦娥·回家路》是黄山抗战老兵志愿者、网民“徽州女子”的许琦于8月17日发表的微信,字里行间透出对老兵回到祖国怀抱的浓浓深情。近几天来,许琦的微信和QQ群,皆是汪春发老人回歙县家乡绵潭的行踪信息,关注度颇高,甚至有多位黄山老兵在看到她的微信后专程前往拜访。
B
家乡情深泪盈盈
8月22日,驱车百余里,沿着如画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我们来到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在村中古戏台旁的依水农家乐——汪春发老人的外甥汪绍佳家,我们见到汪春发。他坐在板凳上与堂妹聊天,他的后辈围在他身边,其乐融融。老人戴顶礼帽,穿蓝色长衫,嘴角上一撮小山羊胡,坚挺的身板,仍显军人的整肃和阳刚之美。
听说记者采访,老人很高兴。本以为汪老这几天忙着见亲戚、会老乡、修坟,还不时接待来人来访,会很疲惫,却见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根本不像是一位92岁的老人。说到回乡感受,老人用一言难尽表达心情。老人说:“我家当时就住在大杨树下的大夫第,父亲常年在外经商,母亲多在家。12岁时,我被家里送到浙江昌化读书,没想到要到80年后才回家。由于战乱,读书第二年便跟着一支部队到了重庆,在重庆读了几年书后参军,1949年跟着部队到了台湾。整整离开家乡80年,想家也想了80年。这一次在两岸志愿者大力帮助下得以回家,太感谢了,心里的话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老人记忆力惊人,他说,虽然时光过去了80载,家乡的样子大变样了,亲戚乡亲都不认得他,他也不认得一个人,父母早就不在了,和他差不多大的人或比他大的人都住到外地或离世了。但住下几天后,童年时家的模样逐渐清晰起来,一草一木似乎都那么熟悉,大杨树、大夫第、一经堂、王家水井等历历在目,更回忆起父亲伟岸的身容、母亲的慈祥笑貌。他这么大年纪了,没有更多想法,这次回家就是想了结一个心愿,看看父亲、母亲的坟在哪里……这些天里,我心中很感动又很难受。感动的是在邻居帮助下,找到父母的坟,难受的是父母的坟连一块石碑都没有。
老人介绍,他在绵潭只有两个堂妹,叔叔家的女儿,一个79岁,一个74岁。这次回来就住在大堂妹汪乐宝家,他的外甥搞了农家乐,全家人对他恭恭敬敬、孝心满满,并帮他一起给父母的坟修建了墓碑。
采访中,老人数度哽咽。
C
面对新安江敬礼
据了解,老人住在台湾台南市,此次得以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怀抱,得益于两岸关爱老兵志愿者的倾力相助,此次陪同汪老前来的就是台南某社区志愿者庄铭悦。庄铭悦说:“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无儿无女,我是志愿者,会照顾好汪老晚年生活。”据庄铭悦提供的资料显示:汪春发,学名汪自通,1926年正月初一出生,现身份证上写1929年。16岁时候是流亡学生,在浙江昌化跟着老师弃文从军,一路颠簸到重庆,是位打过鬼子的英雄好汉。采访结束,汪老让记者给他拍一张敬礼的照片,一张他童年时曾看到过的家乡老旗杆照片,一张和堂妹全家合影的照片。
当一位92岁的老人双脚站立、面对新安江、噙着泪水,伸出右手敬军礼时,那一刻仿佛听得见两岸青山的呼吸和江水的低吟。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新安路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现场,大型推土机、挖掘机不停忙碌;杭黄铁路三阳站特大桥站台合建连续梁顺利浇筑完成,全面进入无砟轨道施工阶段;等级为公路二级兼顾城市道路标准的S324三阳集镇外环...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