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程真:家贫不坠青云志

黄山晨刊 2017-08-09 14:15 大字

□记者舒俊文/摄

8月3日上午,汽车经过一个多小时颠簸,驶进歙县坑口乡阳坑村四安4组,这里就是此次“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家访对象程真的家。

A

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是一间有些年头的两层老屋。“这房子是我们兄弟四个的,他们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做了新房,暂时我们父女俩住着。”说话的是程真父亲程忠利,47岁的他原是油漆工,1999年在浙江临安打工时不慎在工地上被钢管砸到头,导致半身瘫痪,现在右半边手脚还不方便。

扎着长辫、长相清秀的程真毕业于歙县二中,今年高考考了509分,被安徽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录取。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话语不多的程真腼腆一笑:“感觉听起来比较科技化吧,填志愿时,家里人不太懂,当时也没有具体考虑,我查了下这个专业主要学软件开发、程序之类,先学两年再讲。”对大学生活,她充满着期待,“以前看电视感觉大学的学习氛围很好,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好。我以前去南京一个大学看过,感觉好大好好看。”

B

渴望读书改变命运

父母离异,父亲身体不好,自己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亲情的缺失、生活的清苦、身体的不适,这些并没有阻碍程真对学习的渴望,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只有读书才有出息,才能走出大山。

“我们村里女孩子出去打工的多,学习氛围不太好。今年村里就我一个考上大学,还是要靠人带起来,才会重视学习。”程真说她的病基本上不怎么痛,按时吃药就还好,有时候会突然没力气,家里人都不让她做重事,很疼她。“读高中时,我爸经常打电话叫我不要忘记吃药,每次忘了都要骂我,虽然骂,但我知道是为我好。一路走过来,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爸,他本来身体就不好,能做的事都替我做了,虽然看起来我们家是不怎么样,但我感觉跟别的人家也没什么差别。”

中午,程真利索地在厨房将南瓜洗净、切好,程忠利坐在小板凳上,用还能动的左手夹起柴火塞进灶堂,火烧得很旺,程真拿着锅铲在大铁锅里快速翻炒,很快,在父女配合下,腾腾的热气夹杂着菜的香味氤氲而来。在父亲眼中,程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每次放假回家,她都会帮忙做饭、洗衣,很节俭,从不乱花钱,我给她买吃的,她都是让我先吃。”

C

生活让她懂得感恩

女儿考上大学,最开心的莫过于父亲。“我是既开心也忧虑,开心的是她考上了一本,忧虑的一个是经济方面,一个就是女儿相对内向,担心她的身体,怕她适应不了发展太快的社会。高一读了半年,她就生病了,休学了一年,带她到上海看了三次,我就是担心她身体吃不消,读高中也很吃力,想叫她不要读了,读个中专轻松点,但她坚持要读。作为父亲,只有支持她,不能扯她后腿。”言语间透着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这个家就靠一点茶叶,年收入大概两千元左右,再加上低保,程忠利一个人顾自己差不多,女儿基本靠她大伯帮衬。“她大伯在外打工,愿意资助她上大学,希望女儿以后不要忘记他。”程忠利希望女儿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我再苦再累都无所谓,希望她以后找份好工作,靠她的努力生活好一点。现在国家政策好,希望她以后也能够回馈社会。”程真对希望工程的资助表示感谢,盼望着进入大学努力学习,勤工俭学,替家里多分担些,毕业后离家近些,可以多照顾家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等我以后出息了也会帮助那些贫困的学子。”

记者顺着狭窄的木梯走上二楼,那是程真的卧室兼书房,只有一台小鸿运扇,明显感觉到连空气都是热的。程真站在窗前,透过窗口默默望着远处的群山。山那边,迎接她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图为程真和父亲配合炒菜。

新闻推荐

潨川小学堂百年话新学

1910年,首届毕业典礼全体师生和校董合影。保存至今的潨川小学堂。□记者舒俊文/摄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徽州区呈坎村,面临潨川河,河水川流不息,时光如流水般不断前移。潨川小学堂在...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