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兆燧:行走高山间的“爱心推剪”

黄山日报 2017-07-28 14:15 大字

古稀老人吴兆燧是行走在高山村落间的“爱心推剪”。这名地道的庄稼汉,55年义务理发4万多人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吴老的这份坚持下,彰显出了基层共产党员的精气神,传递出满满正能量。

歙县金川乡仁合村高盈组地处高山,海拔约千米,十几户人家散落山间,人口不足百人。沿着山路拾阶而上约摸半小时,我们见到了吴兆燧老人。老人乐呵着拿出了理发工具,话匣子伴着他爽朗的笑声随之打开,“一开始是大剪刀,30岁那时候买推剪的,3块钱一把。之后到现在要35块钱一把了,我每年都要买一把的。”

吴兆燧生于1944年,年轻时家境颇为清苦。深山区生产资料匮乏,一家子十九口,生活压力非常大。生活的艰辛,锤炼出了吴兆燧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乐观豁达的性格。

上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勤思善学的吴兆燧开始义务为大伙理发,并于而立之年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金川乡本是深山区,常住村民又都是年纪偏大的留守老人。每月若要去乡政府所在地的理发店,来回路上需要照应,行动不便,也添加了开销。有了吴兆燧和他的推剪工具,难题迎刃而解了,他也因此特别受山区群众欢迎。“一年到头都是他剃的,一个月一次,全部免费的。”村民吴云土乐呵呵地道。

吴兆燧热爱文艺,乐于奉献,有趣的是他无师自通地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在理发过程中,带来朴素又纯粹的快乐。“《卖丝线》、《九姑娘》、《十二别》、《孟姜女》我都会唱。有小孩子我就跳舞给他看,所以老的也喜欢我,小的也喜欢我。”静谧的村落中,因为有了吴兆燧,欢声笑语不绝入耳。

55年来,吴兆燧义务理发的足迹遍布源头、黄牛鼻、黄毛坪、石镜等方圆几十里的十多个自然村。他不拒绝服务病患,为他们备有专门的剪子,用后再做消毒处理;他也不嫌弃弱势群体,每月定期上门成了常态。

“如果知道哪一个头有一个多月没理了,他就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上,他就要去把他理得来,再上山干活,他的心里就愉快了。”吴兆燧的弟弟吴海源说起哥哥也是满心自豪,“不管是八里、五里、十里路也好,他都是走路的。他又不吃人家的饭,马上回来。”

吴兆燧默默付出的不仅仅是公益理发。村民们告诉我们,村里修理大水冲坏的山路、修剪路边的柴草、照料无所依靠的老人,这些善举都会与吴兆燧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什么都好,人家干不来的事他都会干。要下大雨,别人的东西晒在门口,他给人拿回来了。”村民吕六月说;“路上不好走,或者一个石头打下来了,他就不声不响去搞好了,他是真正的活雷锋啊!”村民夏政柏感叹道。

“我脾气性格跟我父亲一样的,他也帮人义务理发,算是家传做点好事吧。”吴兆燧开朗地笑道。在吴兆燧看来,讲奉献讲付出是家风的传承。在他朴实的语言和务实的行动中,乏味、重复的简单劳动也变得有意义起来。·汪碧云江伟民郑宏·

新闻推荐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歙县大力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本报讯这五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1.3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78个、森林长廊38公里;这五年,共完成义务植树375万株,“四旁”植树180万株;这五年,新增林地面积6.6万亩,森林覆盖...

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