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掌故】吴信中:内介外和持衡是谨
□李军
嘉庆十三年(1808)四月二十一日,二百六十一名天下贡士汇聚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本科制策以宅心之本、弊吏之方、听讼之宜、浚川之务发问。对于弊吏之方,安徽休宁(寄籍江苏吴县)考生吴信中在对策中强调“在上位者所当正己率属,以力为激劝者矣”,如此吏治自然清肃;至于听讼之宜,吴信中则认为:“宽之则坐长刁风,严之又重为民累,是宜揆之以情,断之以法,而衷之于理。”
是年为戊辰年,嘉庆帝敬重的恩师朱珪便是一甲子前的乾隆戊辰科进士,故对此科录取人选格外重视。廷试后,曹振镛、潘世恩等八位读卷官将综合评议出的前十名试卷进呈,以钦定鼎甲名次。嘉庆皇帝亲自阅看,他见其中一卷立意高远,字字珠玑,言之凿凿,说服力强,便朱笔圈点为状元,此卷就是吴信中的答卷。四月二十五日,太和殿传胪,吴信中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六十九名状元,一周后授予翰林院修撰。
好事成双,吴信中之弟吴恩韶亦中此榜进士(二甲第五十九名)。兄弟同榜,一时成为科场佳话。吴恩韶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刑部主事,累迁至吏科给事中,亦颇显直声。
吴信中祖上从安徽休宁长丰来到江苏吴县经商,后寄籍于此。其父吴云经商之余发愤苦读,弱冠补苏州府长洲县学生员,乾隆五十八年(1793)考中进士(二甲第八名)。吴云刚直不阿,掌山东道监察御史间,屡次弹劾两江总督等权要,声震朝野。人谓何无畏也?吴云语人曰:“昔日为商,以义取利;今既为官,当为民计。仗义为民,何惧之有!”嘉庆十九年(1814)八月,吴云补授河南彰德府知府。河南彰德(今安阳)自古为繁要之区,吴云任知府期间,力做表率,敬谨遵循,矢慎矢勤,实心实力,教化大义。
吴信中少承家风,勤奋好学。他非常珍惜字纸,曾刻《文帝惜字文》以规劝世人,还奉劝士子入考场时:“片纸只字,务随题目,纸带出,不得遗失;凡取粥饭,各随食量,不得多取,致遭丢弃”。可见幼年的经历对他影响至深。
嘉庆十五年(1810),吴信中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嘉庆二十一年(1816),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其弟吴恩韶同年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嘉庆二十三年(1818),命在南书房行走,又因时年翰詹大考一等升任右庶子;次年,出任湖北乡试正考官,回京后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并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续编》《仁宗御制诗集》;嘉庆二十五年(1820),任文渊阁直阁事,负责典守、整理、晾晒《四库全书》。吴信中秉公处事,为人正直,无私无畏如其父。
嘉庆二十一年(1816),吴云因病从河南彰德府知府任上辞官,回京就养。道光元年(1821)二月,吴云因病时发,调理未痊,归乡就医。次月,吴信中奏请开缺归养。回乡后,吴信中潜心著述《玉树楼稿》,朝夕侍奉老父,以孝道称于世。他曾手书“金玉其堂,芝兰其室;仁义为里,道德为邻”之联教育后人。
道光二年(1822)正月初四,六十七岁的石韫玉特邀侍养在籍的吴信中及潘世恩、吴廷琛会于鹤寿山房。因四人均为状元,有诗云:“偶然觞咏成嘉会,赋就同心兴未阑。”“行藏各尽平生事,留取芳华后进看。”藏书家黄丕烈闻之,特汇刻《四元倡和诗》一卷。潘世恩后请人绘成《芳园宴集图》,以记载此风雅盛事。
吴信中虽寄籍苏州吴县,但他始终未忘记自己是休宁人。京师休宁会馆,他不仅时常光顾,与休宁老乡共叙情谊,而且多次捐资,用于会馆日常运作。嘉庆年间,京师休宁会馆在京城广渠门外倡建“休宁义园”,吴信中不仅积极捐银,还以“邑人”身份深情写下《休宁义园碑记》。他出任湖北乡试正考官期间,还专程拜访了汉口紫阳书院,题写匾额“圣学宗传”,落款有“休宁后学吴信中敬书”。
吴信中亦工书法,苏州博物馆现藏其《行书七言扇页》,所书内容为苏州西南邓尉山之纪游诗,该诗依其父吴云诗韵而作,亦可见其孝心。2011年某拍卖会上曾见其手写墨迹联:“静者之怀和若春,风人所咏托于古。”
“名冠巍科,光依禁近。内介外和,持衡是谨。”道光七年(1827),56岁的吴信中因病离世。十年后,其父吴云辞世,享年92岁。
新闻推荐
山中无豺豹,野猪称大王 种群扩大,致伤人事件频发;安徽省试点人工狩猎
近年来,野猪破坏农作物甚至伤人的事件频发,有农民为保农作物非法狩猎野猪获刑的案件也引发社会关注。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