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茶,喝到浓时是文化

黄山日报 2021-09-14 05:03 大字

中国茶历史源远流长,茶香历经岁月沉淀愈加馥郁悠长,其中茶文化提供了深刻的情感价值支撑。

作为“黄山名片”之一,茶对于黄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全国重点名茶产区和安徽省主产茶区,黄山市一直将弘扬传播茶文化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引擎动力”,通过整理文化脉络,服务茶产业发展,不断焕发这张“名片”的生机活力。

以茶会友,架起文化桥梁

1745年,瑞典船哥德堡号满载着中国茶叶和瓷器等物品,从广州出发,在驶进哥德堡港口时不幸触礁沉没。百余年后被打捞起,人们发现部分密封完好的茶叶还散发出淡淡的香气。经考证,沉船茶样的品种就是休宁松萝茶。

茶叶,作为最珍贵的货物之一,以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名片,成为东方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汇的温馨媒介。200多年前,这样的文化交汇里就蕴含着黄山基因,确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

以茶会友,是属于中国人的“外交之道”。作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与外界搭建交流之桥的重要载体,“黄山茶”曾一时风头无二。

黄山是全国重点名茶产区,且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种茶历史。崇尚礼仪的徽州人自小与茶相伴,“以茶作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纽带”似乎自古就流淌在徽州人的血液里。

“来,先喝茶。”对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丹来说,这句话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以茶作为待客之道,相对而坐,听琴品茗,谈笑风生,已经成为徽州人‘长’在身体里的生活习惯,这不仅仅是礼节,更是一种文化。”

留住技艺,传承精神内核

有着“古黟第一历史名茶”之称的石墨茶产于黟县石墨岭,早在唐代就声名远播。令人遗憾的是,名噪一时的石墨茶到了民国,因战乱频发,手工制茶技艺传承逐渐衰落,近乎失传。

“弋江源茶业从历史典籍中找寻并逐步掌握制作要点,用14年的时间重塑石墨茶,于2018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墨茶第五代传承人李诗涵说。

用非遗技艺“复活”石墨茶,这是文化与茶叶一次诗意的碰撞。

对黄山区来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猴魁称得上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在这里,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每年都会如期举办,理条、拣尖、杀青、捏型、毛烘等一系列纯手工非遗工序永远是亮点所在。

古老的徽州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典范,“工匠精神”孕育出了徽商,“工匠精神”传下了非遗。据统计,目前全市茶产业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18个。

每一位黄山人都熟知,徽茶文化要延续,必须要依靠技艺的传承,有了传承,徽茶才能实现历久弥“香”。而以“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技艺,保留文化精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徽州人的DNA里。

以茶为媒,“触电”文旅路径

让什么样的资源禀赋成为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茶,这个与黄山人相伴一生的生态资源,从黄山人的思考中“破茧而出”。

黄山市拥有茶园面积80万亩,如何以文旅视角重新赋能茶产业,黄山人的触角十分敏锐。

在集收藏、陈列和研究茶文化于一体的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内,游客不仅能直观地了解到徽茶的前世今生,更能生动地共鸣于徽茶文化的厚重与魅力。虽顶着“国家AAA旅游景区”的名头,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窗口,通过恢复与重塑,将受众与悠久灿烂的文化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连接。这一点,从“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这一数据中可窥见一斑。

以茶为媒,以文化为内核,以文旅为路径。据统计,目前,黄山市共建成高标准茶旅结合观光园23处、茶叶博物馆7家,打造精品茶旅线路13条,2020年全市茶旅游接待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亿元。

从振兴茶产业,到远播茶文化,一动一静,是情怀,是使命,也是茶业经济得以强盛发展的“必胜法宝”。以振兴茶产业为圆心,以传播茶文化为半径,黄山市终将在传统茶文化和现代茶经济中实现同频共振。

·李晓洁·

新闻推荐

合肥蜀山区 将启动口袋游园项目建设

星报讯记者了解到,今年10月份,合肥市蜀山区将启动第三批口袋游园项目建设,包括绿怡居东门绿怡书屋周围绿地(沿东至路)、油库生...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