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田:谁来种?如何种?

黄山日报 2021-03-17 05:00 大字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欢迎在评论区回答

□程向阳

引子

一辆“昌河”在乡间小道奔驰,一路颠簸。不足3公里的山坞路,目之所及,一半的田地撂了荒,尺把深的茅草映衬着春阳下早开的油菜花,风景虽好,却也透出一丝凋敝感。

3月2日,休宁县五城镇月潭村村主任周林亮带着村两委,察看通过土地流转的100多亩“荒田”。拟依托成立的新型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破解月潭村多年以来土地撂荒问题。

村党总支副书记程建立介绍:“月潭撤乡并镇之后仍是水稻种植大村,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3000亩,现在土地确权的农田面积有2890亩,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撂荒田逐年增多,少说也有1000多亩。”

这种现象不止在月潭,记者在休宁、歙县、祁门等区县乡村采访时发现,撂荒田地比比皆是。

“现在种地确实不划算!”50岁的洪顺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不含自己劳动力成本),种子90元,化肥200元,农药45元,耕地200元(不含牛工),抛秧覆膜30元,收割100元,晒谷50元,人工200元,总成本为915元。按2020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849.8斤、政府保护收购价126元每百斤计算,每亩水稻的收入为1071元。收入扣除支出,种一亩水稻的净利润仅为156元。

“在屯溪、休宁做小工的少则100元/天,多则200元/天,有手艺的至少200—300元/天,而在江浙沪等地打工多的则达300—500元/天,打一天工,可以买一两百斤稻谷。如今野猪繁殖很快骚扰频繁,田更难种!”采访中,周林亮一针见血。

“‘农一代’老龄化、‘农二代’不想种、‘农三代’不会种也不想种,稻谷的价格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难以提高,于是主动撂荒。”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全市撂荒现象普遍存在,尤其以山区乡镇为多。

黄山田,谁来种?如何种?这是黄山现代农业之问,也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1荒地变良田

种粮更积极

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曹长东介绍,应根据实际,务实高效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做到应种尽种、能种尽种,宜粮则粮、宜特则特。

季节性撂荒的耕地,根据茬口实际种植杂粮、蔬菜等短季作物,也可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耕作条件差的耕地,要改善耕种条件,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逐步恢复撂荒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对撂荒不适宜耕种的,要按照规定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管理。因劳动外出原因撂荒的,要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强化土地流转管理,着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推进撂荒地规模经营,对上述“四荒地”严格界定“四荒”范围和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区位和利用条件确定具体的治理开发方向。要大力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撂荒地利用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针对性技术指导,提高利用撂荒地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叶雨介绍,从“十二五”计划开始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迄今10年,项目以田、土、水、路、林、电、技、管为内容,目的是改造良田,增加可耕作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方便耕作,解决农民土地撂荒问题,打通农田“最后一公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6万亩。2021年将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5万亩。

为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和地方财政均按照谁种地谁受益的原则优化种粮政策、提高补贴力度。

洪顺全就是受益者之一。2020年,洪顺全种植160亩水稻的利润不过两三万元,但政府发放给他的种粮补贴是18000元。加上他还循环发展了规模养殖,饲养肉猪50头,又创办了稻米加工厂,年可加工稻谷七八十万斤,3项收入加在一起也达到10多万元。

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黄山市积极落实中央省市种粮补贴政策。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粮食安全战略,2020年各级财政共投入231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巩固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拨付2020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共计8131万元,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培育新主体

吸引新农人

3月,乍暖还寒,黄山区夫子峰下、芦溪河畔的巷联村良富家庭农场,农场主魏良富正在用挖掘机修整沟渠,为今年50亩稻虾种养田块作准备。

地处黄山中大门的巷联村,坐拥美田沃野万顷,保有水田5000多亩,水稻面积3000多亩,素有黄山区三口镇“大粮仓”之美誉。58岁的魏良富共流转租赁农田13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2020年仅稻谷收成就达50余万公斤,是当地最大的种粮户,也是黄山区新型农业的领军人物。

这期间,他先后注册成立了良富家庭农场、黄山区良富供销社、黄山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置办播种机、拖拉机、插秧机和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种田设备,2018年又扩大了粮油加工厂房,榨油坊等,并为农场的大米和食用油产品注册了“徽农耕”“巷联”商标,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魏良富的家庭农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

魏良富说:“2020年由于天气原因稻谷大面积倒伏,减产20多万斤,洪水冲坏了稻鱼共生田块的田围埂,直接经济损失6万多元。但得到了政府抗疫扶贫补助,全年效益总体还不错,除去田里和鱼塘损失,收入20多万元。”

2021年,魏良富响应中央“多种粮、种好粮”的号召,扩大200余亩优质粮田发展再生稻生产,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优质稻的生产,让农场的绿色食品“三口”香米米质更好。同时还为周边大户提供农机服务3000余亩,力争实现产值350万元。

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带动粮食生产是黄山市近年来农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流转耕地29.3万亩,占确权登记耕地的35.3%。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2020年新增家庭农场206家,达到1444家,合作社达到2202家,其中114家家庭农场,34家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面积1.6万亩。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黄山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很多年轻人也认识到农村有广阔的天地。

为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黄山市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7年来,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生产、技能服务三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10443人,涉及粮油、园艺、茶叶、蚕桑、中药材、畜禽养殖、淡水养鱼、农机、农资、电商和休闲农业等20个专业类型。

这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大多已成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黄山区三口镇良富家庭农场的魏鹏和魏斐两兄弟,分别是80后和90后,前些年均在外务工,如今都已经回村开办家庭农场,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将家庭农场办得红红火火;1984年出生的汤凤是百凤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她流转了近百亩土地,种植贡菊和葛根,年净收入约10万元;来自歙县深渡的张将则是一名90后,结婚后与妻子双双从上海辞职,在巷联村成立了岚岚家庭农场。农场的规模从最初的10亩扩展到现在的60亩,种植种类也不断增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新型职业农民改变着传统农民贫穷落后的身份标签,赋予了农民崭新的职业色彩,他们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3科技来加持

发展更可期

黄山市常住人口142万,现有农业人口117万人、农户37.8万户,全市耕地面积10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4万亩,纳入国家粮食功能区的面积有46.5万亩(必须全部种植水稻)。粮食部门已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应急保障体系,日供应成品粮780吨、食用油126吨,全市粮食供应充足。

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曹长东介绍,“十三五”期间,黄山市粮食产量总体平稳,由2016年的25.9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28.66万吨,增长10.7%。粮食单产从“十二五”的360公斤/亩增长到“十三五”的376公斤/亩,增长4.4%。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黄山市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粮食生产上,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工作举措,发挥好农业的“压舱石”作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坚决守住粮食“命根子”。

同时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创新推出“田园徽州”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发展精致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个一批”工程,抓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建设,力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60家,家庭农场达到1500个以上。

推进水稻产业绿色发展,优化水稻产业结构,适度发展稻虾(鱼)综合种养,提高种植效益。同时落实保障措施,加大粮食政策投入,强化生产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农业农村系统优势资源,向粮食生产聚焦,确保全市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完成。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经济学教授胡永政认为:回答好“谁来种田、田怎么种”的黄山现代农业之问,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创新落实),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创新,农业发展的投资多元化,农产品特色的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实质就是要把农村的地种出效益,种出财富,种出乐居(就业),这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的根本要求。”

本版责任编辑:汪嫒

版式设计:杨育童

新闻推荐

省“四送一服”工作组来黄调研

本报讯2月26日上午,省“四送一服”第十六工作组负责人、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张宗斌率队前往休宁县调研,副市长何毅...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