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耕织图: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韩涧明(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现为《收藏》杂志主编,文物艺术品收藏专家)
传统中国人的性格带有鲜明的农业社会烙印。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常常被概括为男耕女织。
《耕织图》局部 元代 程棨摹楼璹
耕,然后有了食物;织,然后有了衣服。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础要素。社会要想安定,一定要有安稳的衣食环境,而对于生产力低下的人类古代社会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没有不把耕织作为国家基石来对待的。
现在一般认为,系统描绘耕织场面的《耕织图》始于南宋临安于潜县令楼璹。
《耕织图》局部 元代 程棨摹楼璹
其时,楼璹绘制的《耕织图》包括《耕图》二十一幅,绘制内容涵盖“浸种”到“入仓”整个过程;《织图》二十四幅,涵盖从“浴蚕”到“剪帛”的全过程。每幅图都配以五言八句律诗。
楼璹将《耕织图》绘成正、副两卷,正卷进呈朝廷,献给宋高宗,副本留在家中。可惜的是,无论是正本还是副本,今都已无存。
《蚕织图》局部 南宋 佚名
宋高宗看到楼璹的《耕织图》后大为感慨,命宫廷画师摹绘。这次摹绘的画作中,关于耕的部分,也就是《耕图》没有流传下来,而织的部分——《蚕织图》却奇迹般地在1984年的黑龙江省大庆市重被发现,随后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耕织图》局部
楼璹《耕织图》以图画配诗,开启了劝农的新方式。除了用来自警及用于宫廷教育之外,在宋代皇帝的倡导下,南宋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的图画和诗歌,一方面提醒官员重视耕织,一方面将耕织的标准化流程向公众传达。
元代时,安徽休宁人程棨根据楼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了一套《耕织图》,流传于世。这使得我们可以窥测楼璹当年《耕织图》的大致模样。后来的明清,都把《耕织图》作为施政参考加以重视,重新绘制推广。
《耕织图》局部
《耕织图》被称之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其影响之大,也广播海外。
今天我们谈《耕织图》,一方面可以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同身受地走进历史,体味古人的生存环境及性格形成的关系。
《耕织图之收刈》 清代 焦秉贞
因为,无论是耕,还是织,都需要吃苦耐劳,都要有严谨的流程,每一步骤都需要踏踏实实、严谨认真,偷不得懒。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特别强调这种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态度。本分人、老实人,意味着愿意默默地承担更多责任。中国很多的民间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智”的特征,故事里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总能得到外力帮助,最终有好的结局,而那些想投机取巧的聪明人,常常以失败告终。
本文节选自《挥云而去 : 十张画里看中国》,中信出版社
新闻推荐
我要说休宁居民程先生:县城通往五城方向的路口往西至岗亭路段,机动车道路面沉降,坑洼、破损严重,夜间大型车辆通过时...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