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里的光阴
木丁
周末,在家整理书柜,不经意间在书柜里发现好久未打开过的相册,翻开几本厚厚的相册,一首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在脑子里闪现:“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是的,光阴似箭,岁月如歌。
打开我尘封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家乡照相是件困难的事。我二舅从青海回休宁探亲,当时他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他喜欢摄影,用多年积蓄买了一台海鸥120相机。探亲来我家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当时我八九岁,不到一米个头,穿着灰不拉叽的衣服,充满着好奇的脸上对相机无限的想象。
到了中学时期,那时已经改革开放,大家都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当时寒门学子挑灯夜战,勤耕苦读,课余时间都在学习备战高考,没有时间照照片,也没有条件照照片。当时县城只有一家照相馆,在南街胜利台附近,只在我高中毕业时,拍过一寸照片用于毕业证使用,还有请来了照相馆师傅来我就读的海阳中学为班上毕业同学拍摄毕业合影照。看到这几张发黄照片,回想起当年在海阳中学发奋苦读的岁月。
1984年,我进入了大学,当时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求知若渴,对未来充满着激情。一方面在勤学苦读,另一方面在锻炼自身素质。在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摄影、学桥牌,校园里有诗社、有球赛。课外时间,经常组织郊游活动,学来的摄影技术大派用场,学生会里有相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相片,成为在校园的见证。记得有一次去南漪湖,南漪湖风光旖旎,我们班上同学租了一条船,自个儿在湖中游了半天。一群青春萌动的男女同学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留下许多生动活泼的珍贵相片。
1993年我毅然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休宁,踏上北去列车直奔令人向往的首都,开始了我在北京的工作生活。记得有一次,为纪念“七·七”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举办一个活动,组织者请了著名电影艺术家欧阳山尊、著名作家刘绍棠、老舍夫人胡絜青及有关方面的领导,活动结束我们集体合影留念,至今想起来还是美美的,作为文学青年零距离遇见崇拜大师,还有合影,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再后来,我们彻底告别了胶卷相机,跨进了数码时代,拍照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了,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及高性能拍照手机的兴起,不分老幼、不分文化高低,随时随地都可以拍照。大家把照片存到电脑或者云盘里,致使相册里的相片也就出现了断档,这是科技改变的产物。但从一张张笑脸,一张张pose的照片里,洋溢着人们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无限感激。
文字,可以记录人生;图像,可以见证生命。我更喜欢过这种“图文并茂”式的生活,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和快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中旬一天,在休宁县龙田乡桃林村,当休宁县公安民警将追赃挽损的钱款交到失盗的受害人吴某手中时,老人激动得连...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