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籍“布业大王”的沪上风云

合肥晚报 2019-10-30 01:42 大字

○“老祥泰”布店广告纸

○清代时的布店

□筱铖

明清时期,不少徽州人打小就走出家门外出闯荡,并由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其中不乏永载史册的人物。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虽然不大为人所知,但却充满了传奇:不仅他所创办的企业成为全国同业之冠,而且去世后塑像还立于享誉海内外的上海豫园中。这人就是一代“布业大王”——休宁人汪宽也。

闯荡沪上以德诚经营

汪宽也,原名汪声洪,1866年出生于休宁城北海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据《休宁县志》等史料记载,汪宽也的祖上有依靠诗书诵读而进仕高官的。遗传了祖上才情的汪宽也才思敏捷,深得私塾老师的器重。老师不止一次地劝其父让汪宽也走功名进仕这条路。可是由于家庭贫苦,汪父没有办法让他继续学业。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不读书的汪宽也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必须独自出外谋生了。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徽商之路。如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他的故事 。

汪宽也来到的地方是上海的祥泰布店。这家布店是上海滩十里洋场上鼎鼎有名的布号。虽然店主汪厚庄是汪宽也的叔父,但他对汪宽也一样要求严格。当然,汪宽也在学徒期间也能谨慎谦恭,恪尽职守,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天生的察言观色的机灵劲,很快就得到了管事的器重。凡是重要的事儿,管事一律委派汪宽也去做。这样几个月后,发生了一件事。而正是这件事促成了汪宽也的独当一面。

一日,管事让汪宽也陪同他和一位洋商谈生意,洋商手里有一批上好的“阴丹士林”布料,愿意以市价的一半转手给祥泰布店。面对这样的好生意,管事自然急吼吼地就要签下合同,可汪宽也这时却先是伸手拿过布样,捻了捻,又嗅了嗅,接着又把一角放入嘴里细细品嚼,转回头偷偷向管事耳语:此批布料颜色微恙且有淡淡的咸味,应该是在运输过程中被海水浸湿过,布的品质恐怕难以保证。不料管事一点不惊讶地说:“这样的价格,我知道是浸过海水的,质量虽然差点,但这么低的价格,我们能够大赚一笔,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管事正想签字的时候,却不料平日里不大作声的汪宽也大吼道:“此等见利忘义之事,只会砸了我们的牌子。您若是执意签约,我就不干了,您还是另请高人吧。”汪宽也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吼,却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了一个新起点——了解了事情全过程的店主汪厚庄迅速撤了管事的职位,让汪宽也取而代之。

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店主汪厚庄确实独具慧眼,汪宽也凭着平日里学成的本领和天资,把布店打理得营业额月月攀升。汪宽也也如同蛟龙入海般发挥着自己在商业上与生俱来的天赋。

独辟蹊径打造新品牌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末已是清朝末年,中国传统的布业在洋布的冲击之下早已是奄奄一息。如何才能振兴民族布业,是汪宽也一直思考的问题。研究后他发现,苏沪杭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布业天堂,棉田遍布,织业繁盛,其中不乏精工细作的精品。但之所以在洋布的冲击之下步步败退,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品牌。因此,他决心把“祥泰”打造成一个有别于别家布庄的独立品牌。

据《休宁县志》等史料记载,为了打造品牌,汪宽也首先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质量要求严格,经纬纱支数、幅度、长度、紧密度等,均有一定规格;然后便在上海近郊川沙、南汇、青浦诸县设立了专门为“祥泰”服务的“庄口”,并第一时间发布公告称,凡是能够达到这样技术标准的织户所生产出来的布,“祥泰”将以远高于市场基价的价格全部收购。

(下转A13版)

新闻推荐

休宁:研学旅行方兴未艾

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休宁县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研学旅游资源点多面广。从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全国首家展...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