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区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谢俊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休宁县龙田乡浯田村的真实写照。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1786人,林地面积46971亩,耕地382.4亩,人均不足3分地,村内80%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村内多为留守老人及留守妇女,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20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
面对耕地匮乏、交通不便、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难题,龙田乡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艰难探索,用3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茶+鱼+文化”发展新路径,逐步将绿水青山转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荒废的茶园“绿”起来
为了找寻一条脱贫道路,乡领导及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跋山涉水,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山上大量茶园被抛荒,一些近村茶园也在荒废着。
如何把荒废的茶园变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驻村工作队首先从基础设施下手,争取资金80多万元修建龙头村通往茶山的生产便道及桥梁、硬化了浯田村茶站300平方米地面,方便了村民开展生产活动;接着又投资40多万元在浯田长鼻山、龙头田坳岭两处修建茶山步道、休憩凉亭,补种优质茶树苗,打造有机茶基地,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将荒废茶园纳入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同时动员无劳力贫困户将自身茶园投入合作社,每年通过合作社分红获得收益。除此之外,驻村工作队帮扶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低产茶园改造,给予产业资金扶持及技术指导,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增收能力。
2017年底浯田村整村脱贫出列,全村年产茶叶15万斤,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水里的鱼“跃”起来
浯田村因地处山区,日照时间短,高山泉水清粼粼,常年水温在15℃以下,非常适合泉水鱼养殖。
乡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抓住休宁县重点打造的泉水鱼养殖南部核心区的机遇,投资9万元改造村废弃小水电站的蓄水塘及引流渠,建成村泉水鱼养殖基地。另外通过招商引资,村民程江桂返乡创业,投资500多万元建立了龙坑源泉水鱼养殖基地,建设鱼塘18亩24口,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乡党委还充分发挥党员能人先锋带头作用,帮助浯田村党员程自衡建立“茶籽岭鱼庄”,成为了村里泉水鱼养殖带头人。
通过两年的建设,2016年浯田村泉水鱼已初具规模,发展标准化鱼池80多口,有17户贫困户与村2位养殖大户签订合同,每户委托代养泉水鱼200余尾,每年每户贫困户收益2000元以上。
2017年,龙田乡泉水鱼名气逐渐形成,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到“茶籽岭鱼庄”品泉水鱼。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打响品牌,程江桂还在上海开办了泉水鱼专卖店,同时在专卖店中可以直接观看到基地养殖监控视频,让上海消费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龙田泉水鱼的生长环境和过程。
现在泉水鱼产业已成为浯田村发展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到泉水鱼养殖中。
村里的文化“活”起来
“扶贫要扶志”,浯田驻村工作队要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2015年,共投资80万元新建村民活动中心及村民文化广场、浯田村大戏台,活动中心内设为民服务大厅,配置党建远程教育系统、大屏幕彩电,开通村村响广播系统、农家书屋,成立浯田村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协会、广场舞舞蹈队,积极引领村民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2016-2017年,逐步翻修了村卫生室及村计生服务室,修建小公厕,整修了浯田村村口两个小公园,并邀请黄山学院美术系的学生在修葺一新的围墙上作画,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2017年底,浯田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到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870元增长到10297元。
现在浯田村村民正在整理村庄历史文化、收集家风家训、找寻红色记忆,努力将村庄打造成见山有茶、见水有鱼、文化丰富的美丽乡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年1200多台关节手术,最高每天要做15台,这个工作量对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骨科副主任医师朱晨来说,压力不...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