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称,该县的状元博物馆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状元文化主题博物馆 休宁状元博物馆 一座馆涵养一座城

安徽日报 2019-05-24 07:00 大字

“金榜题名时”,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时代,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当时的金榜是啥样子?

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红袍红帽……这一状元的“脸谱化”形象,对现在人来说大多来自古代小说或戏曲。这光鲜模样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休宁县状元博物馆,探寻状元故里的历史印记,感受古老徽州的文化底蕴。

“文魁武耀”璀璨古华夏

两个月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白乐瑞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1879年,戈鲲化先生带着妻子和六个子女,不远万里从上海来到波士顿,成为了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师。他从中国带来的经典书卷,是哈佛获得的第一批亚洲语言文献,也是哈佛燕京图书馆最早的馆藏。”在休宁状元博物馆将于下月开放的综合馆三楼展厅,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个清代官员打扮的中年人,头戴花翎,身着官服,足蹬皂靴,手捧书卷站在讲台上,清癯的脸上有着一双睿智的眼睛。

“这个雕像就是白乐瑞在演讲中提到的戈鲲化,他是休宁人。”前不久调任县档案馆主持工作的原休宁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永强介绍,休宁自古名人辈出,比如创立“吴富体”的唐代文学家吴少微、向朱元璋献策“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朱升、“万安罗盘”的创设者吴鲁衡、清华大学奠基人周诒春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休宁县从宋嘉定十年到清光绪六年就出了17个文状元、2个武状元。

黄永强说,在中国科举史上,有案可稽的状元仅600多位。按古时区域,约3个市县才能“摊”到1个状元,按休宁县当时不足18万人的人口计算,平均不到1万人就出了1个状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2014年,休宁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状元文化之乡”。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山区县能出这么多状元?黄永强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休宁地处古徽州的地理中心,也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古徽州通往山外的黄金水道就是从休宁开始的。二是休宁自古文风昌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院、私塾星罗棋布,许多家族的族规明确要求扶持族内贫穷家庭的读书人,特别是受程朱理学影响,无论家境贫穷富贵,都崇尚格物致知做学问的读书人。三是休宁山多地少,生存艰难,读书做官是当时“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加上明清时期徽州商帮的崛起,以雄厚实力反哺家乡教育,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风昌盛。

在休宁状元博物馆,许多来自当地民间的藏品,大到乾隆皇帝恩赐休宁瓯山状元金德瑛绢本“福”字中堂,小到诸如状元锁、状元提篮、状元铜镜、状元蚊帐钩子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物件,无不佐证了休宁厚重的状元文化氛围。其中,有一块别致的明代铜刻人物诗牌寓意深长,该诗牌正面为图:一学子从粗可合抱的桂花树上摘得桂枝,象征着十年寒窗,蟾宫折桂;反面有诗:“手板月桂,足步青云,十年窗人,一举成名”。正反两面图文并茂、相映成趣,昭显了当时人们从小立志苦读、金榜题名的人生理想。

“皇家秘档”走进小山城

一座保存元代风貌、两层重檐式徽派建筑的钟鼓楼耸立在休宁县城中央,朱红大门的上方悬挂着著名建筑学家、文物学家罗哲文题写的匾额:“中国状元博物馆”。

这座钟鼓楼是过去休宁县衙前的谯楼,也是休宁状元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钟鼓楼前是占地7100多平方米的状元文化广场,北面的围墙上依次镶嵌着16个以千年科举为主题的石雕花窗,广场中央8根高大的“海阳八景”石雕景观柱呈一字形两侧分列,与南面四柱八面的徽派仿明式状元坊构成一个硕大的“品”字,暗喻“人品、官品、文品,品德为上”。广场东面,是一座低矮的小山,如今辟为状元文化公园。拾级而上,公园内原址复建的海阳书院古色古香,新建的状元阁重檐翘角,其中内置的状元大钟上雕刻着我国历代状元名录,更显文气十足。

穿过钟鼓楼的拱圆形门洞,迎面是在古县衙原址上依原貌仿建的,由平政堂、川堂、退思轩三部分组成的“工”字殿建筑群,其中“平政堂”面积约400平方米,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休宁状元博物馆合办的“皇家秘档与休宁状元”展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专门保存明清两代皇室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该馆与县级博物馆合办展览是第一次。”曾全程参与具体办展的黄永强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档案1000多万件,其中涉及休宁县的档案近万件,直接涉及休宁状元的档案上千件。

走进“平政堂”,迎面是一幅巨大的清代殿试图中堂画,厅堂中央有一个独出心裁的鳌鱼造型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一件黄灿灿的乾隆三十六年文科小金榜,上面写着:第一甲第一名,黄轩,江南休宁县人。在展厅左侧的展墙上,挂着一件乾隆四十年大金榜,该榜一米宽、五米长,上面的第一甲第一名也是休宁人吴锡龄。黄永强介绍,大、小金榜是科举考试最高级别考试——殿试的成绩排名榜,也是世界记忆文化遗产,其中小金榜是专呈皇帝御览的,最为难得一见;大金榜是皇帝正式下发的诏令文书,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金榜题名”的金榜。

跟随讲解员边走边看,19位休宁籍状元的手迹、手书、奏折,以及清嘉庆十三年的朝会试题、清光绪六年最后一位休宁人状元黄思永的殿试答卷等珍贵展品让人一饱眼福。有意思的是,记者不经意间从中发现了戴震被“点翰林”的一些细节。戴震是从休宁走出去的《四库全书》纂修官,也是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学问渊博却科举不顺、屡试不第,后被乾隆皇帝特批“准其与下科新进士一体殿试”,才有机会走进紫禁城参加殿试,成为古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天子门生”——进士。

“休宁为何以寄籍状元为多?”面对记者的困惑,展馆解说员回答得很俏皮:徽商演绎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自然也成了科举制度时“高考移民”最多的地方。

“海阳献宝”打响文化牌

在“平政堂”的东侧,有一个清代科举文化馆,分为序厅和“官学私学,十年寒窗”“科考规制,应考岁月”“榜上有名,捷报频传”“功成名就,翰墨飘香”五大板块,展出了大量珍贵的科举文物和文献。

在休宁,当地人把清代科举文化馆称之为“道德馆”。一打听,一则该馆所展的200多件清代科举文化藏品,均为休宁籍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物鉴藏家程道德捐献;二则程道德对家乡怀有浓厚的感情,是建立休宁状元博物馆的重要倡议者和推动者。

2004年,在一次休宁籍在京人士恳谈会上,程道德教授建议兴建休宁状元博物馆,并承诺无偿捐献自己多年收藏的科举文物。程道德教授的这一建议与休宁县委、县政府的设想不谋而合。此前,休宁县组织精干人员分赴各地查古籍、探会馆、访老人、谒墓葬,多方挖掘整理和论证休宁状元人数及其在全国的位置,并编纂出版了《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一书。

休宁状元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筹建,次年7月一期建成开放。如今,该馆已完成三期建设,包括钟鼓楼、平政堂、道德馆、综合馆以及状元文化广场、状元文化公园等建筑,占地约200亩,总投资超过1亿元。目前,由程道德教授捐献展品的“徽州书院馆”正在加紧筹建。

在休宁状元博物馆内,有一个特别的展厅——聚宝斋,展品全部是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2005年起,休宁县组织了“海阳献宝”活动近20次,受赠文物数以千计,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2009年11月,休宁籍清朝状元金德瑛的美籍后裔专程来到祖籍地,将珍藏249年的“传家宝”——金德瑛撰写的32页家训墨宝,捐献给休宁状元博物馆。

2015年初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一凡访问休宁状元博物馆时,感念状元文化的神奇和博大,现场决定将自己的哈佛博土袍捐给休宁状元博物馆。“赵博士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美的两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大陆学者。”当时陪同参观的黄永强说,“这件博士袍对赵一凡先生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这一捐赠鼓励着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状元博物馆现已发展成为以状元文化为主体、兼容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的组合型博物馆。”休宁文物局副局长陈为伟说,该馆以开展经典诵读、举办成人礼等活动为载体,引导更多的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精神;以实物展出为主,让文物走出库房、走近大众,把文物凝结的文化信息推向社会,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他介绍,休宁状元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被列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和研学修学的重要场所,接待参观者累计已超过百万人次。

(题图:休宁状元博物馆外观和部分藏品。)

新闻推荐

纠纷已逾一年半法律援助促解决

本报讯“感谢公共法律服务站的律师、法官、调解员,解决了困扰我一年多的烦心事。”近日,休宁县万安古楼村村民吴某在电...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