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村:红薯粉丝产业铺就致富路

黄山日报 2019-01-03 07:54 大字

□本报记者殷元元

深冬时节,走进休宁县榆村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挖薯、打粉、加工粉丝、晾晒粉丝,空气里弥漫着红薯的香味。因为离市区很近,交通便利,再加上该乡岭脚村这几年乡村旅游的红火,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购买粉丝的同时,体验“土粉丝”的制作过程。这样热闹的场景,让古朴的乡村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榆村乡地处休宁县东南部,位于市府所在地屯溪的东南端,与屯溪、歙县接壤,总面积58.8平方公里,辖7个村60个村民组,人口1.05万。该乡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其土质肥沃,所产红薯含淀粉量多口味香甜,品质好,当地村民有种大量红薯的习俗。

“我们乡做红薯粉丝的历史最少也有100多年,从我爷爷那辈起,我家就开始做粉丝了,是祖传的手艺。”记者见到该乡有名的粉丝制作师傅、今年71岁的藏溪村村民汪灶芝时,他正在自家铺面给村民们加工粉丝,打浆、浇浆、蒸粉、晾粉、刨丝、晒丝……在烧得红红的柴火灶上,四个木制的屉笼冒着雪白的蒸汽,经过10多次的反复浇浆和3个小时的蒸制,一块七八公斤重的“粉块”出炉了。再经过一天的晾凉,将成型的“粉块”手工刨成丝,用箬叶捆扎一下,晒干,好吃的红薯粉丝就做成了。“大概6斤左右的本地红薯才能制成1斤粉丝,要历经种薯、挖薯、选薯、清洗、粉碎、洗粉、沉淀、晒粉、打浆、浇浆、蒸粉、晾粉、刨丝、晒丝等近20道工序。这是原生态的手工粉丝,所以味道好。”汪灶芝告诉记者。在儿子配合下,汪灶芝冬季的这几个月每天要给村民加工大约300公斤粉丝。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加工好的红薯粉丝一斤可以卖到25元以上,是卖红薯的20多倍。所以近几年来,榆村乡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红薯制成粉丝来卖。藏溪村的贫困户张成莲因为身体不好,去年9月份打工回家后就没有再出去,而是在家把地里种的红薯挖出来制成红薯粉丝,结果不到一个月卖了25公斤,挣了1000多元。“我在外面打工的时候看到别人都喜欢在手机上买东西,所以我想我们的红薯粉丝也可以在手机上卖。”张成莲说。可张成莲对手机互联网销售一窍不通,正发愁时,她想到了经常来她家的驻村扶贫工作人员。

“红薯粉丝是一个绿色产业,又是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农副业之一。如果这个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对当地的乡村振兴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市质监局下派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文告诉记者。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支持下,张成莲成了村里的“粉丝电商销售员”,义务帮村民在网上卖粉丝。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藏溪粉丝”在网络上红了起来,3万公斤粉丝销售一空。“现在村民家家户户都在加紧做粉丝,以后还要种更多的红薯。同时,我们也结合红薯粉丝产业,制定了‘春风孵化计划’,激发村民创业致富热情。”王文说。

除了互联网,榆村乡的另一个村岭脚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红薯粉丝产业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到岭脚旅游的大概有7万多人,他们在我们本地的农家乐吃到红薯粉丝后,觉得很好,都会买点带回去。还有很多人回去后,继续通过手机联系,一直购买我们的红薯粉丝,扩大了影响,提高了销量。”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下派干部、岭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兴彪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榆村乡种植红薯面积近800亩,年产粉丝约10万公斤。为了让榆村红薯粉丝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品牌,走得更远,销得更好,乡党委政府已经着手谋划,进一步推进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扩大优质红薯产量。同时,以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的形式,对红薯粉丝进行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严格把控质量,把榆村粉丝的品牌打出去。

“红薯粉丝有着巨大的潜能。榆村乡有近5000亩的土地适合种植红薯,每年可产出60余万公斤的粉丝,按每公斤50元的售价,全乡人均可增收3000余元。同时,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每年接待的游客都以3万人以上的量在增加。结合这两点,我们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打造‘红薯粉丝之乡’‘黄山周末户外休闲首选地’两张名片,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品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榆村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查正莉说。

新闻推荐

远程对讲高效调度移动新技术助力社会管理更高效便捷

□记者方伟晨刊讯“我现在正在万安老街这边巡逻,理发店这附近发现有垃圾,请派人过来处理……”12月21日上午,休宁县...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