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田野里放飞

黄山日报 2018-12-21 07:54 大字

秋收农机来助阵 致富“金鱼”泉水鱼 千亩徽菊喜丰收 山货触“网”销四海 农旅融合游客来 春日茶园风光好农村是基础,农民是主体,农业是命脉。改革开放40年来,休宁县坚持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泉水鱼、有机茶等产业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来,全县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313万元增加至2017年的23.9亿元,增长了37倍。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自“九五”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定在10万吨左右,成为黄山市最大的产粮县;“菜篮子”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7年全县蔬菜产量达到6.8万吨,较1995年增长了1.3倍。

休宁山明水秀,空气清新,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两茶一花一鱼”(茶叶、茶干、菊花、泉水鱼)更成为山区农业生态中独有的特色产业体系。茶产业上,年茶叶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今年综合产值达30亿元,茶叶出口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入列“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茶干产业上,今年综合产值达4亿元,形成了以五城茶干小镇为核心的茶干加工集群区,茶干产业与旅游产业、信息产业的融合日趋紧密,其中佳龙公司创办了国内首家茶干工艺博览馆,并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经济示范点。菊花产业上,今年综合产值3.5亿元,形成了以蓝田、海阳为核心的徽菊生产加工优势区。泉水鱼产业发展上,实现了渔旅融合发展,今年综合产值1.85亿元。今年,“六股尖山泉水”成为首届进博会官方饮用水,成功争创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列第二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0年来,休宁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行,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8%。2017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7.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6.12%;互联网+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在8个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被列为全省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县。近年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更是风生水起,有效提升了山区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目前,全县共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8家,家庭农场总数165家。农村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55名。

改革窗口不断拓宽,农民也更感春风暖心。40年来,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1978年的102元增加到2017年的13855元,年均增长13.4%。与此同时,全县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2017年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带动2万余户农民受益,返乡下乡“双创”人员达1556人。

40年风雨兼程,见证了休宁农业发展的巨变。伴着乡村振兴的鼓点,朝着“产业兴”“农村美”“百姓富”的目标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休宁农业必将再一次书写新的篇章。

岁月深处泉鱼香

“一源两水三百河,七十水库五千塘”。休宁共有大小河流237条,当地群众自古就有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事业正式进入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该县加快发展泉水鱼产业,将其打造成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以及实现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

今年9月23日,丰收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节日。如往常一样,板桥乡徐源村渔家乐老板胡成久家里又来了一拨拨客人。胡成久笑意盈盈地介绍,“鱼肉紧实,肌间刺少,鱼肉内壁晶莹红润,品尝起来口感绝佳,无泥腥味。”

沂源河源头处分出的溪流穿村而过,村民沿溪筑池利用山泉流水养鱼已成习俗。在不大的徐源村,59岁的胡成久属于头脑活络的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安生于在土里“刨食”的他便做起了木材生意,这一干便是20年。只是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以来,老胡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2012年,适逢县乡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泉水鱼产业,嗅到商机的老胡率先转型开起了渔家乐,以泉水鱼为主打菜。“乡里给补贴,建一口鱼塘,一个平方补贴200元;开一家渔家乐,一次性补助6000元。”

“我家每年接待游客6000余人,年营业收入达到10多万元,这真是草鱼变‘金鱼’、穷山沟变成了富山沟了。”看着过去自给自足的泉水养鱼变成了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胡成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吃鱼的客人多了,不能让客人跑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仅仅为了吃一条鱼。休宁县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让“鱼村”变“景区”,让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在泉水鱼养殖核心区打造以踏青、赏花、农作、美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事旅游活动。目前,全县共打造集休闲、观光、渔家乐于一体的泉水鱼基地7个,建成“泉水鱼体验馆”1家,“渔家乐”179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美食和文化体验、山水度假、乡村休闲等新型业态。

一汪溪水涌出幽谷,涓涓流入池中,成群的鱼在池中嬉戏……东临溪镇小阜村村民刘荣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的帮扶下,刘荣前垒了两口鱼池,鱼苗也是村里免费提供。他说:“每年养100多尾草鱼,除去成本,一年有3000元的收入。”今年初,刘荣前光荣地摘掉了贫困帽。去年以来,休宁县深入推进山泉流水养鱼扶贫行动,支持贫困村、贫困户新建生态鱼池550余口。在鱼池建设、鱼苗供应上给予一定支持,提供免抵押、免担保互助资金借款,并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贫困群众以水面、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加盟,已累计带动900余户、1900多人稳定脱贫。

一条鱼帮助村民脱了贫、致了富,得益于它的良好品质产生的优良收益。“胡金福户有2-3年鱼龄的草鱼40尾,胡灶根户有2-5年鱼龄的草鱼130尾……”捧着板桥乡泉水鱼统计表,泉水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腊忠介绍说:“乡里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让村民踊跃加入合作社,并签订协议,分清责权利、奖罚分明。合作社也制定了板桥泉水鱼的品质标准,对每一个指标都提出具体参数。”

小鱼儿不仅要在山里焕发光彩,也要游进大都市。今年端午节前夕,汪村镇岭脚村的休宁泉水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锦霖忙着将100多条泉水鱼打上氧气包,而这满满一车泉水鱼将连夜“游”进大上海,次日清晨便可在上海市场销售。让泉水鱼游出大山走向全国,既是做大泉水鱼产业的需要,也是让山里美味与全国人民共享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号角还在绿水青山里回响,岁月深处弥漫的鱼香让人心醉。一条小小的泉水鱼在山间翻起了大波浪,也跳跃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最美的弧线。目前,全县21个乡镇有17个乡镇发展泉水鱼产业,鱼池达到5935口,家庭养殖户近4000户(约占山区农户的1/5),规模养殖基地27处,鱼苗繁育场3个。

山水无言茶醉人

初冬时节的鹤城乡右龙村依然青山叠翠,1200亩有机茶园里,新安源茶叶合作社的茶农正忙着堆积生态肥料、修剪茶树,为着来年的收获辛勤耕耘着。

右龙村地处新安江源头,有着“徽州第一生态村”“华东有机茶第一村”的美誉,这里出产的有机茶已连续20年获欧盟有机认证。村民张金开种了一辈子茶,他算了一笔账,“上世纪80年代初,我采摘一斤鲜叶只能卖到几毛钱,今年一斤鲜叶的收购价是150元,价格高了300倍还要多。”

茶农得实惠,企业也获利。在这片充满绿色的土地上,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既是好山好水的受益者,也是好山好水的守护者。作为中国有机绿茶中欧盟茶叶市场最大的供货商,公司经受住欧盟有机标准的层层历练,连续20年获得欧盟有机茶认证。说起畅销海外的秘诀,企业负责人方国强说,“我们做的是对环境友好、食用安全的有机茶,严禁剧毒农药、化学肥料、除草剂进入基地,推广茶园施用有机肥、实行人工除草和机械除草,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方国强笑称,2017年公司的销售额已达到1.5亿元,自己也着实成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纵情山水间,茶亦能醉人”。不独于新安源有机茶,全县的茶产业发展也是春潮涌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县已发展茶叶基地20万亩,其中无公害产地认证茶园14.3万亩,带动16万人从事茶业生产经营。2017年,全县茶农人均收入5362元,茶叶鲜叶收购价均价150元每斤,茶园亩产达到7000余元。

新闻推荐

休宁市监局多措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晨刊讯今年以来,休宁县市场监管局创新服务举措,改进服务方式,对民营企业实施亲情式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多举措倾心服务和促...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