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黄六六万安老街上的“网红”

黄山晨刊 2018-11-28 07:54 大字

□ 汪朝晖 文/摄

在休宁县万安老街,剃头匠黄六六和他的老理发店近年来在新浪、腾讯、搜狐等各大知名网站都有报道,黄六六早已成了“网红”。一个冬日雨后的下午,笔者来到了这家理发店拜访黄老先生。

手艺人讲究的是技术,力求精益求精

黄六六的店面不大,店内很简陋,不足10平方米的店铺内,一张斑驳铁制理发椅、一把剃头刀、一把修面刀、一条荡刀布整齐地摆放着。

黄师傅正在给客人理发,长椅上还坐着几个等候的客人。现年75岁的黄六六个头不高,性格温和,人前人后都笑眯眯的。只见一把电推剪在他的手上熟练地“上下翻飞”,认真细致,一个干净利索的平头很快便理好了。接着,他不急不慢地将理发椅的靠背放平,赤手从滚烫的铝锅内捞出热气腾腾的毛巾,拧上几把,敷在顾客脸上。之后,他为客人脸上涂满皂液,随即,一把锋利的剃须刀开始“游走”其上。做完这些,最后还有一项“打眼”工序,即用剃刀刮眼球和内眼皮,清理眼睛内的脏物,每一个过程都做得一丝不苟。理发完毕,黄六六还给顾客打了照背镜,征求顾客意见。经他理过发的客人开心地说:“黄师傅的手艺真是没话说,我一身舒服。”黄六六说,他从19岁开始当学徒,入行已有56年。一开始,他是集体合作社的一名学徒,每月工资24元。1985年,合作社改制后,他就搬到万安老街中街路段开了这家理发店。“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黄师傅认为,理发手艺最基本的技术就是剃头和刮脸,手法要干脆,手腕间辗转挪移要均衡。还要学会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技术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了,才是合格的剃头匠。

价值不在挣钱多少,而在多少人需要你

剃头店经营这么多年来,黄六六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有没有客人,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开门营业。黄六六的家离店里有5华里路程,前几年县城没有公交时,早上5点多钟必须出门,步行40分钟赶到店里。而且养成了早上上班时多带些饭菜到店里的习惯,中午就在店内加热凑合着吃,坚持白天开门不打烊,除非下午进城办事,偶尔提前1个小时关门,一般都要忙到6点钟才关门,夏天有时干到晚上7点。

黄六六理的都是老式发型,接待的大多是来自四乡八邻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以前的老价格,老人理发8元,小孩5元,有时还会为困难的老人免费理发。由于技艺娴熟,一些老顾客即便搬了家,还要大老远赶过来找他剃头。对此黄师傅总是自豪地笑着说“我也有许多粉丝”。对于现在剃头项目比别人多,为什么价位多年来一直没涨,而且还比别人低许多?老黄笑着说“我服务的大多是农村老年人,他们一般也没有什么收入,我一个月能挣个吃饭钱就够了。人这一辈子,不能光顾着挣钱,有能力也要想想为他人做些事。”虽然黄师傅挣得不多,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热心对待每一位来理发的客人,从而他也成了万安老街一带的“名人”,一个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理发师傅。

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坚持下去

黄师傅说他在万安老街上开剃头店干了一辈子,说实在的,他对老街以及老街上的街坊邻居特别有感情,如果一天没有来店里,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黄师傅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都很好也很孝顺,不愿意父亲每天再这样吃苦,都劝父亲在家颐养天年,但黄师傅心中却有一桩事令他难以放下。他说现在的年轻理发师对于传统老式理发技艺都比较陌生,会导致一些中老年顾客难以适应,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顾客。于是,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会继续将这门传统理发手艺坚持下去。黄师傅说他心底也有一些遗憾,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老式剃头行业苦,又不来钱,不愿当学徒,等他们这一批剃头匠都不做时,当年他们学到的老手艺就可能失传了。

新闻推荐

黄山市政协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视察活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殷元元实习生蔡敏报道11月16日,市政协副主席徐玉宝率队开展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提案督办视察活动。...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