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地生活创作一首诗阿多尼斯休中诗歌对话

黄山晨刊 2018-10-08 05:30 大字

□ 记者 汪悦 樊成柱

10月4日,一场特殊的诗歌雅集在休宁中学举行,享誉世界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到访这里,与师生用诗歌对话。

“闪亮地生活,创作一首诗”

诗歌雅集举办地、休宁中学校史馆古朴敦厚,历史气息迎面袭来,休宁中学跨越世纪、沧桑绚烂的发展历程在这里一一呈现。

阿多尼斯到达时,天色已晚。一头雪白的头发,戴着黑色边框的眼镜,眼神明亮。他身着一身休闲西装,左边衣领上别着桂花,手上还紧握着一小株桂花。休宁中学的学生演唱校歌、朗诵阿多尼斯诗作欢迎他的到来,休宁中学校友吴浩也即兴创作并朗诵了一首《新棠邨》献给阿多尼斯。88岁的阿多尼斯嗓音浑厚,他用自己的母语阿拉伯语朗诵了一首《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的诗篇《那个城市曾是我的少年》。他的朗诵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阿多尼斯说,在场年轻的面孔,像诗篇一样美好。“闪亮地生活,创作一首诗。前行吧,增加大地的宽广”——阿多尼斯以自己创作的诗篇激励休宁中学学子。

休宁中学衡山亭揭匾仪式上,在众人的共同见证下,阿多尼斯揭匾,一块红绸缓缓落下,“衡山亭”三个大字跃入眼帘。衡山亭旁,一棵盛开的桂花树,嫩黄色的花蕊点缀枝头,芳香浮动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没有诗歌就没有我的一切”

“诗歌就像我的第二位母亲,没有诗歌就没有我的一切。”活动现场,阿多尼斯向大家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一个勇于做梦和追逐梦想的故事。

1930年,阿多尼斯出生在叙利亚西部沿海的小村庄卡萨宾,因为家中贫穷,阿多尼斯从小没有机会上学,他的父亲爱好文学,在家中教授他阿拉伯文学。1943年,叙利亚独立,时任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到他的家乡视察。知道消息之后,13岁的少年阿多尼斯做了一个梦——“总统来了,我给他写了一首诗并当面朗诵,总统非常高兴,说诗写得很好。问我有什么梦想,我说,想上学,总统就允诺我进了学校。”总统到了阿多尼斯的家乡,阿多尼斯去找总统,虽然过程很困难,但最终见到了总统,并在他面前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总统说的话和我梦中的一样。”总统被阿多尼斯的才华打动,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上学。总统大为赏识,当场允诺由国家资助他就学。

正是13岁时朗诵的那首诗篇,改变了阿多尼斯的一生。1947年,在总统库阿特利的支持下,他获得了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的机会,1954年他毕业于该校哲学专业。在此前后,他开始使用“阿多尼斯”笔名写作。

“来黄山是一直的心愿”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在代表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阿多尼斯忧伤而不失骄傲地宣言。

阿多尼斯是当今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艺术家,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他迄今共创作了50余部作品,包括诗集、文学与文化评论、散文、译著等。阿多尼斯屡获各种国际文学大奖,近年来还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活动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进行全程翻译。薛庆国曾传神地翻译阿多尼斯的许多诗作,他评价阿多尼斯身上有着令人钦佩的“大诗人状态”:有着深邃的思考力,直达本质的判断力,言说真理的勇气,以及不屑于“属于某一个时刻”、却又坚信“一切时刻都属于我”的狷狂气质,“像儿童那样感悟世界,像青年那样爱恋世界,像老者那样审视世界。”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吴浩感慨万千。吴浩亲切地称呼阿多尼斯为“阿老”,他说,阿老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到黄山来走走看看,也为正在写中国的长诗《桂花》搜集素材。“借着这一场诗歌雅集,以诗会友,雅韵流觞,这一刻也将成为永恒。”吴浩感叹道。

新闻推荐

水 边 □苏沧桑

离零点还差三小时三十三分时,我将脚尖探进了17℃的江水里。相对于立秋过后仍然酷热的气温,一江水仿佛已提前进入深秋,以让人...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