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菊花铺就致富路
龙源村景□ 记者 吴玉莲 程向阳 汪嫒 文/摄
上世纪90年代,休宁县齐云山镇龙源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开始种植菊花。从最初的5棵菊花苗,到现在的千亩菊花园,家家户户种菊花,村民走上一条菊花铺就的致富路。8月初,记者走进菊花盛开的龙源村,感受菊花产业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A 从5棵菊花苗到2000亩菊花田
走进龙源,菊花垄垄,村民三三两两地在菊花田里采摘菊花。刚刚卸任村总支书记一职的朱百康领着我们走进菊花田,讲述龙源菊花的发展历程。
“2003年,经休宁县科技部门引荐,龙源村与中科院取得联系,拿到当时最新研发的脱毒贡菊苗8棵,拿回村时死了3棵,活下5棵。借助这5棵菊花苗,龙源村的菊花种植发展起来。”朱百康说,当时村民没有种植菊花经验,朱百康找了4户人家带头试种,并嘱咐他们按照专家介绍的科学方法扦插、施肥。
第二年,通过剪枝、扦插,这4户村民种植的菊花达到2亩,并开始采摘、烘干、售卖,价格比茶叶高很多。第三年,经过推广,全村种植菊花面积扩大到几十亩。现在,经过15年的发展,龙源中心村的菊花种植面积已达700亩,整个行政村的菊花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村民充分利用土地发展菊花种植,如今,放眼望去,无论平原还是山地,几乎看不见抛荒的土地。
B 调整种植结构摘掉贫困帽
在龙源,我们遇到了刚刚从菊花地里施肥回家的村民金巨元。今年他种了9亩多菊花,其中6亩早花、3亩晚花。
金巨元老家在淮南寿县,来黄山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屯溪建设横江大桥,金巨元随老乡来到工地干活,认识了在工地做饭的休宁龙源村姑娘,两人喜结良缘,他也随妻子回到龙源生活。当时村里以种植水稻、茶叶为主,收入不高,为维持生计,金巨元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跑运输。2003年,他成为村里最早种菊花的村民之一,看着菊花发展迅速、效益好,金巨元干脆放弃运输业务,跟妻子专心种菊花。
“去年,菊花纯收入11万多元,前年价格高,有17万多元。”金巨元说,每年菊花的价格不一样,收入也会有起伏。今年从目前看,20元左右一斤的价格还不错。靠着种菊花,金巨元供一双儿女完成大学学业,儿女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如今,他在休宁县城买了新房,还给儿子在芜湖买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记者看到,龙源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朱百康说,逢年过节,村委会广场前的停车场停满车辆,平均每户有一辆小汽车。
程金娣今年65岁,她和老伴一年在家种植菊花的收入不比在杭州经营快递投递点的儿子少。她和老伴种了17亩菊花,年收入达30多万元。
“孩子们在外面上班也很累,我们能干就多干点,给他们分担一些。”程金娣说,因为夏天天气热,村民们为避开高温期,便在凌晨和晚上戴着电筒去地里摘菊花。采访时,记者看到厨房一角,三个头戴式电筒同时在充电。
朱百康说,龙源中心村有98户村民,300多人,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15000元,其中70%来自种菊花。菊花采摘时节,每天有上万斤干花从村中运出发往各大市场。
C 乡村振兴需转型升级
由于菊花种植对田地土壤酸减度破坏大,不仅让菊花产量下降,虫害也会增加。为改善土质,村民们开始陆续“休耕”,或种植一两年水稻涵养水土,今年金巨元家就种了2亩地的水稻。除土质问题外,还有劳动力短缺问题。留守在家种植菊花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年轻一代几乎都在外务工。采访当天,程金娣家请了2位村民帮忙采摘菊花,原本需要更多,但邻近的帮工很难请。再则缺乏市场指导,2016年,金丝皇菊价格达到300元/斤,很多村民跟风种植,去年,金丝皇菊价格急剧“跳水”,一些村民因加工成本大、价格低,直接弃采。今年,金丝皇菊的种植面积大幅缩减。
朱百康说,龙源菊花大多是一家一户种植,没有形成统一管理,还需借鉴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做大做强菊花产业。同时,依托龙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下一步,龙源村将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旅结合,让产业更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新闻推荐
□记者汪嫒晨刊讯“情相依哟爱相伴,胸怀大爱天地宽。一方有难八方帮,初心依旧爱满满……”9月9日晚,百度独立原创音...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