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吊石岭悠然道古今

黄山晨刊 2018-07-18 07:54 大字

□ 汪红兴

徽州古道之美,不仅仅在于它们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更是一部厚重凝练的皇皇巨著,穿越时空的隧道,叙说着徽州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与风云变幻。

有些古道已经尘封许久,似乎被人遗忘,吊石岭古道就是其一。翻越皖赣边界的吊石岭古道,是我多年的夙愿,但终因各种缘故,一直未能如愿。

五龙山脉像条巨龙,云游在古徽州休宁与婺源间,贯穿五龙山脉的古道大小有十来条,最出名的当数浙岭古道,它是春秋时期的“吴楚分源”地,是徽饶之间的官道,属于国道,气势如虹。或许是因为浙岭古道名气如日中天,与浙岭古道近在咫尺的吊石岭古道曾有的辉煌,往往被湮没。

吊石岭古道是以佛教名山高湖山为中心,环绕山的南北两侧。高湖山与齐云山不同,是先道后佛。高湖山原为婺源第二高峰,海拔1116.6米,是座神奇的山,也是一座富有诗意和烟火气息的山。旧县志载:“山上有湖,宽六、七亩,四时不涸,故名。”千米高山之巅,有座六七亩的湖泊,是令人神往的。乾隆年间编选的《婺源山水游记中》,曾把高湖山与婺源第一峰——大鄣山做过比较,认为大鄣山如王公贵人福德深厚,而高湖山如飞仙古衲神情孤爽,因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篇。宋代诗人汪铭燕就有诗作《题高湖山》:“晴峦界断半边秋,雾锁山腰白浪浮。无数小峰时出没,湖光万顷点轻鸥。”因此,在宋代高湖山就建有高湖寺,明代时建有白云庵,后来又扩展,建成了铁瓦禅林。

而真正让高湖山出名的是明末遗民、著名诗人余绍祉。他是山脚下的沱川人,壮志难酬,满怀激愤,于是隐居山间过着啖根食叶、晨钟暮鼓、饮酒作诗的世外生活,饱览了高湖山的大美风景,尤其是高湖山的云海,“秋雨稍霁,白云千里,其平如概”,令他叹为观止,于是作《高湖山记》。这篇文章为世人称道,因此高湖山名声大振,引来朝拜的善男信女无数。吊石岭古道曾经是香客如云的,所有人都要从这里登上高湖山,而我从吊石岭的北坡上过高湖山多次。

引 子

20多年前,我曾伫立在吊石岭古道风洞垭口处,想全程穿越,但看那古道荆棘丛生,故望而却步。

因为这条路,自从解放后婺源沱川开通了公路后,就显得比较荒僻,被冷落了,以致杂草丛生,道路湮没,渐渐荒废。我问过古道附近的不少村民,许多人都语焉不详,甚至连古道的名称也说不上来,这更激发了我对古道的兴趣。

后来有一次翻阅婺源古代典籍时,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明代高湖山古地图,图上对这条古道标注的名称是“吊石岭古道”,一下便豁然开朗。

吊石岭原属婺源县十四都境内,北起现在的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南至婺源县沱川乡白石坑村,上七下八,全长约15里,是古代婺源沱川人进出徽州府或者顺流新安江而下的孔道。因此古道的修建,主要是以沱川人建造为主,这在其《沱川余氏族谱》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泉水养鱼

第一村:徐源

今年正月,得知古道南侧杂草已除,可直抵白石坑,于是决定一行。

四月中旬的一天,春阳明媚,碧空如洗,偷得浮生半日闲。周五下午,我一人骑着电动车,从溪口镇石田村出发,沿着清丽静幽的浙水河前行,过溪口、花桥、板桥、樟前,直抵70多里外的徐源村,然后开始徒步。

徐源村,又名徐家坑,古地名为徐公源,原为婺源十四都一图。村子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原本最先是徐姓人家来此定居,不想因为一场意外的灾难,徐姓人家外迁了。后来婺源清华东源的胡姓迁居于此,始祖公为十九世德玄公。他源自清华始祖常侍公胡学,胡学共生八子,其中第四子为胡文(延辉),徐公源胡属于胡文之后的顺宜公支。据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清华东源胡氏宗谱》记载:当年德玄公迁来之时,还特地到婺源屏山,请了一位擅长风水的先生江君,来此勘察地舆,“江君观徐公源有山川盘桓之胜,遂命卜筑而迁居焉”。这里的人服田力穑,兼教诗书,这是明朝嘉靖辛亥孟夏常恃公二十二世孙深源在序中所撰的。据考证,德玄公生于洪武已巳年(公元1374),算来村庄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因为藏之一隅,地利所限,村庄的人丁似乎不旺,如今也只有50多户人家,200多人,隐匿在浙水河源头的山旮旯里。

徐源村一直默默无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贫穷闭塞。然而这些年,它却声名鹊起,十分红火,每天都是游人如织,连《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大媒体也来竞相报道。而促成发生这一变化的,只因为当地的特产——板桥泉水鱼。

徐源得源头之利,森林覆盖率达98%,这里是徽杉的海洋,水量充沛,门前溪水绕村过,家家门前溪水唱。很久以前,当地村民就巧妙利用这些地形,家家砌起了小石潭,投放草鱼等鱼苗饲养,吃的都是天然野草,清澈的溪水在石潭内打了个旋,又走了,活水鲜草养殖。因其水温低,即使是最热的暑季,也不超过20℃,因而鱼生长得慢,每年不超过一斤,自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才捞出一条来尝尝鲜,而且也是新女婿头次上门,拜访岳父岳母的必备礼品之一。

因为赶上了盛世,人们都崇尚绿色无污染的食品,这山窝里的泉水鱼价格就一路攀升,节节船高,市场价格每斤高达60元左右。当地政府也看到了蕴藏的巨大商机,将泉水鱼作为产业发展,并将休宁泉水鱼申报为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而,徐源村便成了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的核心区。

徐源村村口建有泉水鱼的巨型雕塑,成了该村的地标。村内建起了大型停车场,咿咿呀呀的水车唱着古老的歌。十几口造型各异的科技示范鱼塘也初具规模。村中的泉水鱼体验馆也已建成,几家农家乐的生意十分红火,顾客盈门。

我与徐源村结缘已久,来过该村无数次,与村里不少村民都非常熟悉,因此,也间接地见证了村里这些年发展的历程。

(上)

新闻推荐

让徽州臭鳜鱼香飘四方

□记者汪悦休宁县徽三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臭鳜鱼的研发推广。该公司负责人吴永学介绍,舅...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