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记休宁县板桥乡党委书记汪佩玲
[摘要]记休宁县板桥乡党委书记汪佩玲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7月4日上午,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村民胡富保家的鱼塘里,一群黑背金腹的草鱼,在自由自在地游弋。鱼塘边上,板桥乡党委书记汪佩玲和胡富保正在查看鱼儿们的长势。“鱼养得很好,看来又能卖上好价钱。”汪佩玲高兴地说。
胡富保曾是徐源村的贫困户。2014年,汪佩玲动员胡富保养殖泉水鱼,乡里免费给他提供鱼苗,3年之后,一口塘的鱼卖了1.3万元,胡富保当年就成功脱贫。 “没有汪书记的带领和鼓励,我根本就想不到靠养鱼来赚钱。 ”胡富保说。
2014年,为了寻找脱贫攻坚的路子,汪佩玲提出将泉水养鱼作为扶贫产业发展。板桥乡群众自古就有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但很少有人想到养鱼能赚钱。 “不去架桥修路,不搞招商引资,靠养鱼能致富? ”对于汪佩玲靠养鱼脱贫的想法,大家都不以为然。
面对质疑,汪佩玲选择在徐源村做试点,挨家挨户去动员群众养鱼或开办渔家乐。徐源村56户村民决定发展泉水鱼产业,有的将鱼卖给饭店,有的自己尝试用泉水鱼招待游客,肉质鲜美的泉水鱼大受游客欢迎,很快成为市场上的走俏货。
在汪佩玲的提议下,板桥乡及时出台了奖励政策,农户每开挖一口鱼塘,按每平方米200元进行补贴;开办一家渔家乐,可享受一次性补助6000元。有了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乡民搞起了泉水鱼养殖。板桥乡又因势利导,依托境内丰富的油菜花、乡村古道等资源推进鱼旅结合。从2014年开始,板桥乡已连续举办“赏呈村油菜花、品板桥泉水鱼”活动,乡村旅游产业逐渐红火。
如今,板桥乡的鱼塘已由最初的300多口增至956口,渔家乐从3家发展到45家,泉水鱼的价格更由每斤8元上升到80元。 2017年,全乡实现泉水鱼综合收入5000万元,带动6000余人增收致富;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736人减少到现在的84人,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4%。
好鱼源于好山水。然而,板桥乡生态环境却存在不少短板。当地虽然一直重视农村环卫工作,可村庄河道垃圾乱扔的现象仍屡禁不绝,特别是占据路边的1000多口旱厕粪缸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硬伤”。
“老百姓多年的习惯,说拆就拆,大家肯定不同意”,不少干部担心群众不支持,工作难做。干部不理解,汪佩玲没有选择强制推行改厕,而是组织乡村干部代表出去参观学习,让大家先通思想、换思路。随后,她带头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讲改厕的政策和好处。
为了给大家做示范,汪佩玲让自己的亲属率先拆除旱厕。很快,被拆除的粪坑或改造成了小花园等景观、或原地建起了三格式卫生厕所。切实体会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好处后,很多村民主动将自己的旱厕拆除。如今,板桥乡已拆除露天旱厕1180个,新建三格式卫生厕所985个。
板桥乡还对乱搭乱建现象进行整治。整治过程中,有人反映汪佩玲的姑姑占用公用地乱搭乱建,她知道后,二话不说便带人亲自拆除。这让姑姑很生气,好长一段时间都不理她。汪佩玲心里也不好受,只能向家人解释:“我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如何让群众信服呢? ”
为了激励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板桥乡设立了“垃圾兑换超市”,通过探索以“烟头、纯净水瓶等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的模式,实现了百姓得实惠、生态得保护、环境得治理的 “三赢”。同时,开展商品林“零砍伐”行动,商品材采伐从原来的年1万立方米变成如今的0立方米。
产业强了,环境美了,板桥乡群众的生活更幸福了。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 ”汪佩玲说。
新闻推荐
因遭受大暴雨侵袭,休宁县公路多处发生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和冲毁路基缺口、钢护栏等险情。休宁公路分局第一时间启动...
休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休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