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必须自身硬” 铁匠师傅甘盛财的炉火生涯

黄山日报 2018-03-29 13:06 大字

陈吉祥文/摄

“叮,叮,叮,叮,当……”,一串串久违的声音,把我吸引了过去,这不是一家铁匠铺吗?一对男女,许是夫妻吧,正挥舞着铁锤,在通红的铁片上起舞,火星射出耀眼光芒。一抬头,“盛财铁匠铺”五字招牌非常醒目。

这声音,这场景,并非在表演,而是真真切切在承续着一门古老的手艺,演绎着一种遗产的文化。

随着现代铁器制作工艺的发达,铁匠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整个休宁古城,恐怕再也找不到几家铁匠铺了。

我从小就对铁匠打铁十分好奇。有一同学父亲就是打铁的,几十年前,徽州山乡稍微大一点的村庄都有铁匠铺,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活。有些铁匠还拉着铁砧、风箱、铁锤等工具游走小村庄,上门加工农具、家具等。小时就曾被铁块烫焦指头,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我对铁匠又敬而远之,这么多年来,见过铁匠不少,却没有一次近距离前去拍摄。但在盛财铁匠铺,我破例了,我斗胆了,在炉火的映照前,在火星的喷射中,在悦耳的锤声里,我与甘盛财、汪细女夫妇一见如故,无所不谈。

在老徽州,有句俗话叫作“一结猪(劁猪),二打铁,三捉麻利(鳗鱼)四捉鳖”,这自然说的是这些行当来钱快,生意好。而甘师傅却有板有眼地对我说,“二打铁”指的是打铁必须要有两个人才能做。说的也很有道理,哪有一个人能打铁的,除非一些小而简单的器具,而裁剪还是需要一个助手的。

我以为甘师傅打铁是祖传的,哪知他非但不是,反而是家境逼迫无奈才走上这条路的。他老家在渭桥乡板桥村三源组,家中兄弟姐妹多,1984年16岁初中毕业,就远赴浙江永康拜名师学艺学打铁,小小年纪,小小个子,倒也不怕吃苦,三年带米上门当徒弟并出师,一年不计酬劳谢师,怀着一手好手艺,来到渭桥资村独自创业。那些年,联产承包到户,家家户户添农具,生意红火做不完,先后有几个年轻人主动前来拜师为徒。

那年月,一年到头都有活干,铁匠铺内很热闹。最让他兴奋自豪的是,他打铁“打”到了一位聪颖贤惠的好妻子,这就是小他4岁的汪细女。汪细女看他健壮实在,是块做事业的料,1991年,两人结合,铁匠铺创造了美丽的佳话。到了2006年,大儿子考入海阳中学,为了儿子前程,他们不得不将铁匠铺搬到县城,在东门租房立起了炉子。两年半后,那地块房地产开发,转战到县前河边奋战了两年半。期间,夫妇俩不但赢得了信誉,打开了市场,更结识了一批农民朋友,掌握了新形势下县城周边的市场走向。2010年底,他们花重金租下凤凰花园现在这个门面,这儿距海阳中学更近,又面向县城西郊广大农村,可谓铁匠铺的黄金地段。10年过去了,市场虽日渐萎缩,甘盛财夫妇却靠着勤劳与信誉“打”来了凤凰花园的一套新房子,“打”出了两个大学生。如今孩子均已毕业,大儿子在南京,小儿子在屯溪,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

七十二行,打铁最苦,都说天下“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甘师傅却觉得苦中有乐。俗话说秤杆不离秤砣,老公不离老婆,他俩真是谁也离不了谁,老公上手,老婆下手,一个小锤,一个大锤,配合相当默契。随着机械化、城镇化和打工潮的持续向好,农村铁器具需求量陡降,山区农村的铁匠铺一家家关门歇业了,剩下的几处都是夫妻店,他带的几位徒弟也另觅门路赚钱了,他们夫妻俩就是从乡下到县城发展的典型代表。

毕竟是夫妻店铺,虽然吃苦,但有温馨在,何况他们的技术过硬,且能与时俱进,打出客户满意的器具,所以能够坚守到今天。打铁先得自身硬,不单是对铁砧、铁锤说的,更是对铁匠师傅说的,对加工产品的优质说的。“打铁无样,边打边相”,凭的是好身手、好眼力、好经验和灵活度。甘师傅的铁匠铺除了鼓风机代替风箱、增添了电焊外,全部是手工打制,选用的是优质材料,菜刀、锄头、木工锉、斧头、柴刀等常用铁具,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刻制在器具的“盛”字招牌,就是他最好的信誉和广告。“盛”字铁器具扬名县内外,部分产品已销往省外。甘师傅加工的产品有几十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而且客户需要什么,他就能加工什么,仿古的门环、门栓、门斗,农用的犁尖、犁壁,建筑装饰用的龙须,他样样拿手。他还替万安罗经博物馆加工过泡灯铁门,为屯溪老街一商铺加工过铜制门环、门栓。

盛财铁匠铺货真价实,享誉一方。甘师傅从来不去赶集、不做批发、不搞推销,都是客户上门来加工,老客户带新客户,四方慕名而来。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在甘师傅手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次淬火都神奇地恰到好处,他卖出的柴刀、锄头始终保持着不卷口、不夹灰、不裂窟的不败纪录。打铁必须自身硬,牛皮不是吹的,那双大手能赤手削红铁、手掌托烫壶,成为令人咋舌的两项绝活。

由于纯粹是手工,年复一年的劳累,甘师傅夫妻俩有时候也感到有点疲乏,汪细女说腰吃不消,忙时赶货,时不时要停下那把八磅大锤来休息一下;甘盛财用手锤的右胳膊明显粗大于左胳膊,一双手掌尽是厚厚的老茧。欣慰的是,已经52岁的甘师傅,一手拿着大锤把头,仍能慢慢平举起来,定格在空中。眼看着铁匠铺的日渐衰落,甘师傅心有不甘,无人接替,自己不知还能坚持多少年。他不忍心这门手艺在自己手上消失,他想到了非遗。有资料显示,吉林省已将此作为非遗保护,他也热切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叮当,叮当,清脆悦耳的打铁声,为休宁状元古城平添了一种文化况味,一种生生不息的乡愁与念想。

新闻推荐

见义勇为的他拿到低息“道德贷”后说:“证书真有用,一年省下半头猪”

“这次贷款带上您的荣誉证书去吧!可以享受‘道德贷\’低利率的政策。”近日,我提醒老爸。老爸家住在休宁县蓝田镇,2017年该镇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这里遍地是茶叶、菊花,到了采摘的季节,老...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