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屯溪站到黄山站他见证黄山铁路的变迁
1987年,李善成和妻子在屯溪站前合影。 8月14日,李善成和妻子在黄山站前合影。□记者吴玉莲文/摄
1987年秋天,屯溪车务段安全室主任李善成与妻子汪丽华一起去上班,刚到车站,同事正好拿着相机在拍照,便为他们留下一张合影。他俩穿着老式铁路制服,背后矗立着屯溪站。当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黄山市,随后,屯溪站更名为黄山站,这张留影,成了夫妻俩在屯溪站的最后一张合影。
如今,李善成已66岁,回忆起那些年的铁路岁月,不善言辞的李善成变得健谈起来。
A
从屯溪车务段到黄山站
1970年,18岁的李善成在芜湖站区参加工作,成了一名铁路人。1976年,他被调派到铜陵站任车间主任,与同在一个站区的休宁籍铁路职工汪丽华相识,并于1979年结婚。1986年,夫妻一同被调入屯溪车务段,办公地点在如今黄山站后山坡上。
调入屯溪车务段后,李善成担任车站安全室主任,专门负责铁路安全。那时候,很多乡级小站都是村级供电,铁路用电极不稳定,加之设备落后,来车信号基本靠人工操作。
“那时,我们是看指示旗、信号灯。用电经常是说断就断,信号灯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靠人工指挥。”李善成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铁路用电才有保障,并开始启用无线电通话。有了对讲机,来车可以与车站工作人员直接通话,基本可以确保列车与车站的无缝对接。到了1997年前后,开始流行BP机,车务段段长有了“大哥大”,李善成分得人生中第一个BP机,信息时代逐渐到来。
1988年,随着黄山市建市,屯溪站改为黄山站,屯溪车务段也更名为黄山车务段。2002年,李善成从车务段调任黄山站任站长,是黄山站成立以来的第7任站长。
B
从针孔打票到网络订票
李善成说,上世纪80年代,本地人很少有出行需求,一般就是春节会有外出务工人员往返。平日里,主要的客流是来本地旅行的人群。买票、坐车都非常具有时代性。
“那时候,旅客只能买当天的火车票,因为针孔打票机是提前调好时间,然后根据时间卖当天24小时内的车票。”李善成说,当时卧铺票很少,是有计划的。屯溪站出售的多为站票,没有座位号。乘客持票上车,有座的情况下,先到先得,无座的话,就只能站着。而售票窗口工作人员售票也没有计划性,每天只管售票,等到上级部门认为票已卖得差不多了,就会发一个电报,要求停止售票。
2002年,李善成任黄山站站长时,已经有了电脑,全国铁路有了统一的售票系统。售票窗口可以通过电脑查询列车的车票情况进行售票,乘客也可以提前购票、取票。再后来,购票需要身份证,如今,实行实名制,且随着互联网订票的普及,网络订票成了市民出行的首选。
C
从绿皮车到高铁
上世纪80年代,铁轨上跑的都是绿皮车,且还是蒸汽的。也许是那个年代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李善成说,当时人们乘车出行,并不觉得绿皮车慢。闷热的夏天,列车上只有电风扇,到了冬天,奔驰的列车总有风漏进来。虽然很辛苦,但能坐火车出门,依然会开心。
“那时候没有直达合肥的火车,要去合肥只能坐到芜湖,然后从芜湖过江,再转车到合肥,有时候一天都到不了。”李善成说,他当时主管安全,经常要到下面车站去检查安全工作。在他家中,有一个茶杯上写着,“休宁站,安全生产两千天纪念”,时间是1989年11月。他说,那个时候因设备落后,安全生产两千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李善成的工作内容中,需要确保列车顺利与车站交接;进行人工扳道轨,给货车掉头;遇到火车脱轨,要开启救援。如今,很多内容都实现了自动化,对人工的需求减少了,精确性也更高了。
这几年,绿皮车慢慢地淘汰,如今,黄山站已告别绿皮车时代,迎来高铁时代,人们出行更加便捷,一代代铁路人也在与时俱进中前行。
新闻推荐
□李军程家柽(1874—1914),休宁人,他是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同盟会的实际组织者,他多次营救革命党人、组织刺杀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民国元老张继如言:“中山提倡...
休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休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