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汪小君:养殖黑斑蛙创业“顶呱呱”

黄山晨刊 2017-08-04 19:04 大字

□记者冯劼文/摄

“呱呱呱……”走进休宁县商山镇新雁村村民汪小君的黑斑蛙养殖基地,水渠交错、绿色的黑斑蛙在池塘里愉快地跳跃,似乎在欢迎着来客。这位身材不高、肤色黝黑的中年男子,已经和这些小家伙们很熟络。他耐心地拿起手中的“食物”去喂它们,而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打开了话匣子。

A

返乡创业觅得商机

汪小君是地道的农民,早年间,他和妻子程长红一直在浙江绍兴的印染厂打工。漂泊多年的他,由于年纪渐长,愈发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想到了回乡创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在江西有农民养黑斑蛙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便萌生了兴趣。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之后,他发现,在老家,养殖黑斑蛙是个冷门的创业项目,养殖的人少,而市场上却有不错的市场潜力。“黑斑蛙和牛蛙相比,肉质鲜美,价格相对较高。在市场上,养殖蛙常常供不应求,很多时候,想买都买不到。”当下定了决心要养蛙,2015年,汪小君来到江西,跟着养黑斑蛙的养殖大户学习养殖技术。“整整学习了一个月,我发现,他们喂的不是普通饲料,而是一种‘虫子\’,学名水虻,高蛋白,营养价值极高。用它喂养出来的黑斑蛙,口感更佳。”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学成之后,汪小君回到了老家商山镇新雁村。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回乡创业的汪小君流转了村里的20亩田地。他又拿出多年的积蓄,购进了100万只黑斑蛙幼苗,办起了一个20亩地规模的养殖基地。

B

艰辛创业攻克难关

创业过程远非想象简单,光是养殖黑斑蛙的食物“水虻”,汪小君就栽了大跟头。

“这种虫子在高温下很难生存,所以最初的养殖过程中,一箱一箱的水虻都死了。后来,我们发现,不能这么继续下去。就改变了方法,在大棚里加盖遮阳网,以散热降温。因为我们的黑斑蛙不是喂养饲料的,所以它的喂食必须有保障,才能让其较快生长。”有了这一次的损失和教训后,汪小君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咨询专家和查阅相关的资料,攻克着一道道难关。

黑斑蛙在最初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不适应的环境,也容易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汪小君介绍,从蝌蚪到幼蛙的转变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候,这时的黑斑蛙怕晒、体质弱,不能晒太阳,他就在水田四周种上遮阴植被;体质弱就加强照看;特别是为了防止鸟、蛇等天敌,他在基地设置了“天罗地网”,一层层的网相互交错,让黑斑蛙不用受到外来的伤害。

遇到梅雨季节的大雨,也是颇让他头疼的。一旦雨水暴涨,青蛙就会随着雨水溢出跑掉,今年雨季这块的损失就不小。为了看护这些娇贵的家伙,他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出来好几趟。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他基地的黑斑蛙不但品质好,而且投放市场之后,赢得了极高的口碑。

C

积累经验不断超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汪小君的养蛙之路,如今走得越来越顺畅,有创新思维的他,还在基地里套种了大棚蔬菜,虽然不多,但都是有机肥、无公害的,今年种植的茄子、辣椒和豇豆等蔬菜都长势喜人。另外,在沟渠里,除了青蛙,还养殖了不少鲫鱼。

汪小君现在还是屯溪一家饭店的黑斑蛙直接供应商,每天都会批量向饭店销售。他说,未来还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的设想是,再养殖一些龙虾。在绿色生态的循环特色养殖道路上,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创业之路。

看准了一条路,就坚持走下去,不管创业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汪小君就是这样,一往无前,肯吃苦、肯钻研,在黄山市,用“虫子”养殖黑斑蛙的养殖户,汪小君是第一个,也是一直坚持的一个。注重品质、注重市场反馈,也不忘创业的初心。他朝着“养殖达人”的道路继续迈进。

新闻推荐

作客央视《对话》吴浩回应“李约瑟之问”!

□记者程向阳文/摄7月30日晚22:03,在央视财经《对话》现场,一位年轻的徽州之子,作为点评嘉宾出现在新四大发明专题片《当外国人遇上中国创新》节目中,并为现场的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解答了令人困惑...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