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余锦霖:泉水鱼养殖走出致富路

黄山晨刊 2017-08-01 14:34 大字

□金晶实习生叶茜

记者汪悦

余锦霖是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岭脚人,当地家家户户曾有在房前屋后用石块砌筑十平方米大小的鱼池,引入山溪泉水,养上几十条草鱼和少量鲤鱼,以备逢年过节食用和赠送亲戚的传统。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村中大部分鱼池荒芜,有的改种菜地,有的杂草丛生。

近几年,板桥冷水鱼养殖渐成当地的“热经济”,“房前屋后,肥鱼满池”的传统养殖的“过年鱼”开始受到外来人亲睐。这让余锦霖有了养殖泉水鱼的念头。

开设泉水鱼基地

2008年来,余锦霖利用在浙江开办沙滩摩托装配厂的便利先后多次前往浙江开化县、江西婺源县等地参观学习,想着如何能使小小鱼池养更多的泉水鱼,更想让泉水鱼成为一种超越食用之外的特色景观。2012年2月,余锦霖回老家与哥哥投资68万元创办了黄山石屋坑冷水鱼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注册了“石屋坑冷水鱼”商标,在村里建了9口鱼池。通过2年多的精心养殖,2014年底第一批泉水鱼就被黄山市几家酒店全部订购,年均收入达16万元,而此时原有的技术、规模、产量和效益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经过几年的养殖摸索,余锦霖发现鱼池的布局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养鱼的成败,规模化养殖泉水鱼最主要是鱼池的科学设计,既要抗得住梅雨时节的洪涝灾害,还要在干旱季节将清泉水尽量引进鱼池,降低鱼池水的温度,提高池水含氧量。为了达到高产高效,单个鱼池面积基本在10-20平方米左右,每个鱼池必须是单独进水,单独排水。余锦霖虽然知道这些道理,可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在他困惑而迷茫的时候,该县水产局主动为他提供技术支持,对原有鱼池进行了科学改造,勘查设计了高标准的规模化养殖基地。

虽然余锦霖在浙江办厂时有点积蓄,但还是满足不了做强做大泉水鱼特色产业的资金需求。这时,恰逢该县为引导偏远山区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泉水鱼养殖业促农增收。2015年,汪村镇政府出台政策,对建一口鱼池每平方米补贴240元,同时在建设用地、信贷等方面帮助协调相关部门。余锦霖在汪村村流转土地100多亩,新建鱼塘32口,以养殖草鱼、鲟鱼、鲤鱼、石斑鱼等品种的规模养殖基地项目顺利实施。2016年,又开始建皖南石斑鱼基地,预计2018年年初可投入使用,还建起了一个可接待游客100余人的“石屋坑泉水渔庄”农家乐。

致富不忘群众

“把资源变成资产,致富不忘群众。”2015年,余锦霖发起注册了黄山休宁泉水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60多户鱼农加入了合作社。该村胡国华夫妻都是聋哑人,是出了名的贫困户,2016年冬,合作社将他家养殖的泉水鱼卖了8000多元,不仅让他家生活困难问题得到改善,还吸引了一些原来左顾右盼的农户参与到泉水鱼养殖行列中。2015、2016两年该村有36个农户在自家房前屋后建起了鱼池。

几年的养殖历程,余锦霖和周边鱼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那些自主经营能力弱但又有经营愿望的鱼农,采取“基地+合作社+鱼农”的方式,按照山泉流水养鱼标准,全程给予技术指导,实现养鱼户增收致富。余锦霖坚持践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理念,吸引更多鱼农加入合作社,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进行全方位拓展

在养殖过程中,余锦霖注重泉水鱼质量和当地土著鱼类繁育技术研发,在该县水产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研究攻关,严格养殖规程、投入品种和出水周期,完成商标注册,有力拓展了“石屋坑泉水鱼”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优化产品包装,着力推动自主品牌建设。

结合石屋坑红色旅游及山区地形水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鱼池选址、建设改造、养殖模式、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中式生态养殖场所,并以此为依托,加快打造“赏、品、游、住”为一体的渔业休闲体验中心“石屋坑泉水渔庄”。

他按照传统销售渠道的模式,注册了石屋坑泉水鱼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产品运输能力,在本市各区县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品销售市场。同时,公司入股黄山市泉水鱼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改变单一渠道,让“石屋坑泉水鱼”销往周边县市甚至更远的地方,达到全方位拓展。

新闻推荐

黄山市拥军优属氛围浓

□记者钟伟晨刊讯“我曾在部队服役16年,2014年从部队退伍,2015年我拿着退伍证到地方政府贷款10万元创业,现在我的饭店生意红火,生活安稳。”7月31日,老家休宁,目前在中心城区开饭店的退伍老兵程有军对...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