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入选中国人

青岛早报 2021-12-20 07:10 大字

[摘要]时事面孔

2021年12月16日,国际顶尖科学杂志《自然》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人物榜单,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入选,成为今年该榜单上唯一的中国人。随后,媒体发出5月份的感人瞬间后,网友惊叹,原来是他!“天问”落火,他落泪了!2021年,相信很多人对他默默摘下眼镜、热泪盈眶的画面印象极深。他叫张荣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在“祝融号”火星车传回遥测信号后,位于北京的飞控中心亮起喜庆的大红屏,工程师高呼“火星,你好!”此时的张荣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自然》年度人物对张荣桥的描述是“火星探险家”(Mars explorer),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并且使中国成为第二个在火星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 人物名片 /

张荣桥,研究员,现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协第十届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学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电磁场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0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3所副所长、所长,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总工程师、副主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深空探测论证工程总设计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民用)总设计师。组织完成探月工程二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方案实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组织完成了天问一号任务,取得“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圆满成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等奖。

张荣桥:“火星探险家”

2021年5月15日,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预选着陆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并部署火星车的国家。此次成功着陆,标志着这一4.75亿公里的危险之旅结束了,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火星车送上火星的国家。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榜单旨在选出这一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自然》年度人物对张荣桥的描述是“火星探险家”。火星是很多国家的航天噩梦,到目前为止整体成功率只有50%左右,对于着陆类的任务成功率只有40%多一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便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更是难上加难,险上加险。三大目标稳稳完成的背后,则是“十年磨一剑”的努力。

“为了今天的首战告捷,我们从10年前开始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6年,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首战告捷就是环绕火星,之后到今天又坚守了93天,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今天最终的胜利!”张荣桥5月15日在飞控中心激动地说,“成功着陆火星目标的如期实现,完成了我们对国家的承诺。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出生于1966年的张荣桥是安徽省祁门县人,本科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1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历,2004年至今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工作,是国家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在6月12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上,张荣桥表示,“一步实现绕着巡,意味着研制难度加大,说得白一点,失败的可能增加了。对我们研制人员来讲承受的压力剧增。”张荣桥表示,好在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各级政府组织部门,特别是国家航天局强有力的组织,有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还有发射场和测控的主管部门大力协同,还有探火研制全体人员的努力拼搏、攻坚克难。

“说句白一点的话,就是探火人争气。我们今天成功了,回过头来看,这条技术路线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张荣桥说,整体上更加节省经费,特别是在技术上能实现跨越发展,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因此我们讲,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结合我们中国国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 ”

在火星之后,中国还有着更加星辰大海的目标:2025年前后,中国将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张荣桥非常喜欢的两句话。 2016年11月4日,张荣桥为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作了题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主题报告。他当时解释:“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报告主题,可能有些俗套,但这恰恰是社会对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是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途径,需要我们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张荣桥说:“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和了解仍然很肤浅。我们应该看到,摇篮之外的世界,无限广阔。创新永无止境。 ”

对话

近日,《自然》杂志对张荣桥进行了专访。面对“祝融号面临的最大挑战”“你的下一步计划”等问题,张荣桥一一作答。谈及任务成功时的感受,张荣桥回忆说:“不能自已,流下泪水,有甜有咸。 ”

问:作为火星任务的总设计师,你的具体角色和职责是什么?你管理的团队有多大?

答:我们的火星探测工程包含了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工程总设计师系统还包括副总设计师、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和各系统总设计师。工程圆满成功是上千家研制单位和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的。我作为工程总设计师,一是要负责工程研制、发射和飞行控制的技术工作。在任务实施前组织完成任务实施方案的论证工作和立项,策划整个工程的实施流程和细节,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总体方案设计与验证,组织完成各大系统之间的技术接口设计。在任务实施的关键节点与技术问题上做决策,保证任务按计划如期实施发射。在探测器飞行过程中要时刻掌握探测器运行状态,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处理紧急情况,确保探测器运行状态良好。二是负责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组织国内外行星领域科学家进行学术研讨,针对任务的科学目标和工程情况,开展学术交流,为能够尽早使用科学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问:你们在整个任务中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答:去火星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一是在技术方面,火星的表面形貌、气象条件、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未知,在方案设计之初就对探测器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并开展大量地面试验验证工作。我们采用了六轮独立驱动的主动悬架结构系统,使火星车能够实现蟹行、蠕动等多种运动形态,以满足火星车能够在面对火星表面复杂地理环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行驶并开展科学探测活动。针对火星大气稀薄且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研发了可展开配平翼变气动外形的气动减速技术,使着陆巡视器在降落过程中保持姿态稳定,确保火星车平稳着陆。

另一方面是研制计划的保证,每26个月一次的发射窗口是极为珍贵的,一旦任务未按期发射,就要再等上26个月。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任务实施带来极大冲击。我们的工程研制人员在中国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大力协同、周密安排、密切配合之下,克服疫情对任务实施的不利影响,实现按计划准时成功发射。

问:当你得知祝融成功登陆火星的消息时,在那一刻你在想什么?

答:我在现场第一时间看到着陆成功的遥测信息时,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我们“十年磨一剑”终尝所愿的欣喜,对工程研制不懈奋斗的感动,对各方力量鼎力支持的感激,一时涌上心头,不能自已,流下泪水,有甜有咸。

问:“祝融号”目前的目标是什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答:“祝融号”已完成90个火星日 (约92个地球日)的既定探测任务,目前各项状态正常,并继续向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疑似古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行驶,开展科学探测,探寻揭开火星起源与演化之谜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累积,“祝融号”将会面临巨大的能源问题,火星表面的沙尘天气也会对“祝融号”的能源获取产生较大影响。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科技日报》

新闻推荐

“背包客”深山迷路 警民连夜展开搜救

“背包客”深山迷路警民连夜展开搜救本报消息记者赵天彪报道11月16日,一名上海籍“背包客”在黄山市祁门县的深山里迷路,当...

祁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祁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