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历口老街:沥水两岸的浓浓乡愁
历口老街上的老字号□记者程向阳吴玉莲文/摄
·探访徽州古街·
历口老街,实为两街,一为河东街,一为河西街,距今约400多年历史。以河东街为盛,旺时曾有商铺近百,行业众多,八方客往,繁华无比。古街曾有清末祁红创始人之一余干臣开的茶号,也是祁西土布的重要交易市场。现如今,随着县道开通,老街人气渐失,虽显平和淡然,却承载着祁门人远去而总留在记忆深处的乡愁。
宋代古镇:
与现代生活接驳
探寻祁门历口老街,一条黄祁高速让我们有了新感受。以前从老路走,需两三小时,一路劳顿、头昏脑胀,工作状态大打折扣。如今,从屯溪上高速,一路向西,风光旖旎,到牯牛降出口下,只需1小时,便能亲密接触建于宋代的古镇。
历口镇,位于祁门县西北部,距县城39公里,古名新丰,始建于宋,后以地处历山和沥水之口而易名为历口。东邻小路口镇,南接渚口乡,西临闪里镇,北枕安凌镇,东北和西北分别与古溪、箬坑二乡接壤。大青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祁门县西乡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新时代气息的重镇,自古以来都是祁门西路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小小祁门县,大大历口镇”之誉。
徽州古村,因水兴旺。历口之沥水,出牯牛降历山,奔流到此,将村子分为河东、河西。
据说,旧时历口以许、冯二姓为主,河东多冯姓,居于从武陵直下的溪涧与沥水的汇合点,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形成历口的外围。河西则多许氏,许姓为历口首屈一指的大姓。沥水在河西绕过一个大圆圈,把许村围成了一个船形,许氏家族就聚居在这个船形的圈里。
今日的历口,仍不失往日的古朴,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生态优良,乡风淳朴,拥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绽放出新的风采。
清代利济桥:曾经最长
从镇政府出来,历山环抱,沥水环绕,一座5孔石拱古桥风格古朴、气势非凡。此桥就是历口赫赫有名的利济桥。利济桥横跨沥水之上,连接东西。祁门县历口镇人大主席王帅良介绍,此桥原名集福桥,始建于清乾隆37年(1772),系集福寺僧人亦云募资所建。此桥曾三圮两修。现存的桥,长85米,宽8米,高11米,全用青石砌成,为光绪24年(1898)由同和昌茶号老板汪广英倡捐,历口商人全力所建,是祁门旧时最长的石拱桥。
利济桥共有5孔,位于水道上的4孔,分别命为“万”“古”“千”“秋”,取祈望“万古长存、千秋永固”之意。
如今桥也改为公路桥,虽大变样,但古风犹存。
东西河街:
曾经繁华
过了桥,沿桥级左下,便到了历口河东老街。老街长约500米,宽窄3-5米,青石板已被水泥替换,虽平坦干净,却古味尽失。前行数米,“哒哒”的缝纫机声由远及近,如历史之声。
记者注意到,老街上的服装店有多家,与六七十年代创立的缝业社形成的市场氛围有关。这里的祁西土布曾经非常有名,附近安凌、古溪、箬坑以及渚口、闪里和小路口的百姓也是常客。
今年82岁的冯光锦对老街的情况非常熟悉,他说,历口为十里八乡的集散地,当年的街面全部用大青石板铺就。两旁店铺比肩而立,布庄、药铺、饭店、酒坊、轿行、茶号、裁缝铺、豆腐店、理发店、染坊、雕刻店、药店、油坊等百姓生活必需的店铺应有尽有,行业众多,少说也有几十家。人来人往,繁华无比。历口还有祁红创始地之称,清末祁红创始人之一的余干臣曾来此开茶号,试制祁红,设茶庄,行茶事,接沥水茶贸通道,直下汉口,因此历口也为祁红发源地之一。
老街的衰落出现在027县道开通之后,商铺转移,人气渐消,老街稍显没落。不过,老街虽铅华褪尽,却也气定神闲,现在街上仍有数家店铺,业态与新街呼应,外街成为公路街,河街成为步行街,两街和谐共生,见证历口新发展,成为历口新气象。
走完历口东街,从利济桥返回,续走河西老街。河西街较河东街短且窄,却古风犹存。比起东街的水泥路,河西街却是清一色的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王帅良说,这是镇里修旧如旧保护古街的结果。他说过去的河西街不同于东街的店铺众多,这里多为药店,有一家老药铺至今还在经营。另外街上还有理发店、杂货店数家。河西街虽不能与河东街媲美,却也是小家碧玉,成为历口一景。河西理发店的周纳金,从当初的大姑娘到现在的奶奶级资深理发师,30年弹指一挥,见证着西街的繁荣兴衰。她说,时代在变、世事在变,不变的是老街在当地人心中永远的归属感,承载着祁门人浓浓的乡愁!
新闻推荐
本报讯祁门县公安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黄赌毒专项整治行动,为建设“平安、和谐、稳定”...
祁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祁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