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 豆腐中有融融暖意
如果问起冬天除了寒冷之外,你还会想起什么呢?每个人的记忆可能不尽相同,但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记忆却是这样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这段关于豆腐的回忆,描述得实在传神。只是,朱先生的冬天和普通人的冬天太契合了。在很多人记忆里的冬天,也都绕不开一块豆腐。
豆腐平淡却合百味
豆腐既上得了庙堂,又入得了厨房。自古以来,豆腐这种看上去稀松平常的食品,受到人们一致喜爱,至今,依旧在这寒冷的冬天,为人们营造着融融暖意。
牛肉锅子、羊肉锅子、鱼头锅子………芜湖人冬季的餐桌是“锅子”的世界,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锅子里一堆肉菜中藏着的那几块雪白的豆腐。暖人的热气缓缓升腾,锅子在小火上“咕嘟咕嘟”作响,不管外面寒风肆虐,慢悠悠吃完这一锅,心里、胃里都是暖的。在冬季的弋江桥菜场,鱼头总是卖得很俏。一日早晨,在卖鱼的摊子前,一位老伯手里拎着两块豆腐,弯下身来挑挑拣拣,跟商贩嚷嚷着,说要杀一个鱼头回家炖锅子吃。“豆腐炖鱼头,好做又好吃,隔段时间我就要烧一次。”老伯说,鱼头是鱼身上最鲜嫩的部分,比鱼的任何部位都要好吃,把它与豆腐一起慢炖,炖至汤汁奶白浓稠,先喝一碗汤,再细吃鱼头,是冬天里的一大快事。
显然,冬天的豆腐要做得好吃,离不开“炖”这个字。不知道多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寡淡的豆腐,在浓郁的汤汁中慢炖入味,最后它会变得比肉还好吃。是的,豆腐虽平淡,却合百味,能搭配各种食材。家住双翼花园的洪老太,是宣城人,她喜爱的一道冬季菜是“雪菜豆腐煲”。自己腌制的雪菜脆爽而鲜美,在炒雪菜前,放少许肥肉煸香,雪菜与猪油相遇,吸收了油脂香气更甚。豆腐呢,选用老豆腐,这种豆腐质地紧密、组织扎实,而且里面有疏松的孔隙,可以在炖煮中吸足雪菜咸鲜的汤汁,最后添一把小米辣和葱花,一口下去,是拯救寒冷的一味良药。
一道古老的豆腐佳肴
在记者的家乡徽州,当地人擅做且擅吃豆腐,有名的如“化腐朽为神奇”的毛豆腐和独特的腊八豆腐。不过,这次要说的是一道古老的豆腐佳肴——中和汤,它自古至今温暖着祁门人的冬天。
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作“中河”,是发源于祁门流入江西鄱阳县境内的一条河。相传,南宋祁门籍诗人方岳在鄱阳为官时,衙署在鄱阳湖边,他见中河水自家乡流来,便常来河上泛舟。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豆腐块时缺少佐料,见河中小虾甚多,便捞了一些与豆腐同时下锅煮透,一尝之下,味道确实鲜美。以后他每煮豆腐,都要去中河捞虾米为佐料,还将此菜命名为“中河汤”,并将其制法带回家乡。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中河汤就传遍了整个祁门,成了宴会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因“河”“和”同音,“中河汤”慢慢被人改为“中和汤”,为中和多种美味之意,并且上了徽菜谱。如今,祁门人制作中和汤,制法精细,配料考究。豆腐要老豆腐,这样才能在汤中见到豆腐的踪影,否则全糊在汤里了;肉必须带些肥肉,这样成汤后才有乳白色的汤汁;此外,这道菜精髓还在于山珍的点缀——生长于红土壤的香菇和茶笋。文火炖制的中和汤,清澈味香,鲜嫩不腻,老少皆宜,在当地流传数百年。有趣的是,在每年冬天尤其是春节前后,当地的豆腐都会供不应求,常常被“限购”,就是因为冬日难度,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这道充满暖意的中和汤。
记者康丽
新闻推荐
日前,由祁门县组织申报的《中药材栽培技术规程——白及》地方标准,经安徽省标准委评审获准立项。祁门县是安徽省林...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