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三章)

芜湖日报 2019-09-25 00:51 大字

雨夜,是静谧的。这样的夜最能勾起人的思念,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身处异乡的年轻人。

那条石子路

今年清明,难得有空。和妻子驾车回家上坟,这是家乡的习俗,管它叫“做清明”。我已经两年没有回老家了。原本熟悉的故乡,在眼前陌生了许多。回乡前,我早已想象好了曾经的一切:一条通往家门口的泥泞小路,一定是坎坎坷坷、高低不平的,车子行驶在上面也必定是颠颠簸簸。令我惊讶又欣喜的是石子路已经换成了水泥路,平整光滑,一路进村,一路顺风。这可是几代人的梦想啊。

回忆起幼时求学的场景。三年级那年,适逢村小合并,意味着我们农村的孩子,上学要到十余里开外的镇上的中心小学。那时的我们单纯努力,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如饥似渴。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三五伙伴相约而行,一路上谈笑风生,十余里的路途也就不觉得远了,更体会不到艰辛。但每逢刮风下雨,我们一个个的不是“落汤鸡”,就是“泥人”。一次,行程过半,突遇暴雨,淋湿在所难免,不幸的是一脚踩进泥浆里,鞋子陷了进去,直到上了柏油路才发现打着一只赤脚。又气又笑之下,沿着来时的脚印,一个个地搜寻。

路虽然修好了,但村子反而显得更加凋零。小时候,家乡可不是眼前的景象,比现在热闹多了,大人忙着在田里干活,小孩忙着捞鱼摸虾、捉迷藏、玩游戏。村里村外总能见到人,牵牛的、荷锄的、挑担的、说笑的、骂孩子的、夫妻吵架的……生活气息浓得化不开。每到傍晚时分,炊烟在家家的屋顶上升起,热闹的乡村在日落黄昏中安静下来。每当这时,母亲总会站在门口,用我最熟悉的嗓音,喊我回家吃饭。

而这样的情景,恐怕再也不会出现了。

那块玉米地

再看看母亲曾经耕种的那块玉米地,已是杂草丛生,虽也是一片勃勃生机,但已给不了庄稼带给人的神清气爽之感。回想起以前秋天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顿时心情也跟着这片土地萧条了起来。听老伯介绍,现在村里的大部分水田都承包出去了,每年也只种一季水稻,都是机械作业,快播快收。大部分时间都是荒着的。这并不是村里人变懒散了,也不是农民们不种田了,而是现在农村里只剩一些年迈的老人在家,他们辛劳了一辈子,到了做不动的年纪了。而年轻人不是纷纷搬到城里,就是在外打工挣钱,寻求各种方式谋生,一年才回来一次。聪明的老板从闲置的土地中,挖掘了商机,既能利用荒地,还能给老农一些微薄的经济收入,关键自己还有利可图,一举三得。曾经自己也在这片田地里打滚嬉戏,也曾帮助家人拔草除虫,也曾亲身参与“野烧”……这些都是一个乡村小孩应该有的童年,充满了童真童趣,当真回味无穷。说到“野烧”,或许大家并不知道。其实明朝金圣叹先生的小品文《不亦快哉》里面曾记录“野烧”一词,原文是这样的“看野烧,不亦快哉”。我想,没在农村呆过或者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和想象野烧场景的。或许许多人还会误解成看到邻居家房子着火而幸灾乐祸,其实不然,而是看人家烧荒而心中高兴。在乡下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到冬日季节,田埂上的草干枯而冗长,于是顽皮的孩童或有经验的老农就会把干草点着,让火一直烧将过去,孩童是为了取乐,而老农是为了积肥,所以也才会有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句。

农村生活的情趣,看似平庸平淡,但真正能从中发现乐趣的,或许才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追求。

那座老宅院

老宅和家里的田地一样,缺少人的打理,就会变得没有生气。庭院里长满了杂草,只有那棵栀子花在旺盛地生长着,只可惜回去的时候不是花开的季节,没能闻见久违的芳香。记得小时候,我们总喜欢采摘栀子花,放在吃饭的瓷碗里面用水养着,清香布满整个房间,沁人心脾。

望着老宅破旧凋零的模样,孤零零的一栋房子显得沧桑落魄,不免让人忧伤。曾经为我遮风挡雨的港湾,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惨不忍睹。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又恍如梦中。沧海桑田,蹉跎了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温馨时光。

这是座1991年建成的二层小楼,和我同龄。母亲曾告诉我,村里我家第一个建楼房,当时羡慕了好多人。说这话时母亲自然是自豪的,毕竟她刚嫁过来就建了二层小楼,还是第一个。对于一生勤劳的母亲来说,我想这些都是必然的。母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村妇女,十几岁就独自一人去祁门采茶挣钱,帮着贴补家用了。母亲回忆起往事,并没有出现我以为的哀怨,她在平静中娓娓道来时,更加使我敬畏。曾经外婆对我讲起,母亲就上了一年“扫盲班”,而且上学的时候还要照顾着舅舅,或让舅舅跟着坐在学堂,或让他自己在门口玩耍。读了一年后,便到祁门红茶厂采茶养家了。显然那肯定是一段艰苦的岁月,相比之下,现在身处异地的自己,又何足道哉。

屋内旧物依旧,景象如初,倒也帮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点点滴滴。那张破旧的书桌,曾经藏住了年幼无知时的秘密;那台老式电视机,曾经是我主要的休闲来源;还有那张八仙桌上,有跟爷爷学下棋时的深浅痕迹……不禁望向墙上的照片,看见爷爷慈祥的笑容,仿佛又在跟我说“马走日、相走田”……这些旧屋总能有种超凡的力量,带着我们重拾往日时光,回忆起酸甜苦辣,那些或许真的才是深深烙在心底的东西。

段志勇

新闻推荐

用质量说话 用价格聚人心 用现场传播茶文化 天宇茶叶

在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面前,品牌是摆在众多茶企面前的严峻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自2006年天宇茶叶平价超市开业以来,在省内已发...

祁门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祁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