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开展生物多样性野外科考工作
□谢光明桂正文
晨刊讯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为森林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指导,今年6月至11月,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安徽大学开展合作,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植物固定样地、动物监测样线的野外踏查及测绘工作。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与调查监测固定样地是保护区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意在对森林生态系统深入了解,为森林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指导,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水平提供科学的分析和量化数据支撑,同时作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此次检测工作,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选定动物监测样线12条,安装架设红外相机70多架,用于监测云豹、黑麂、梅花鹿、鬣羚等大型兽类及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皖南山区腹地亚高山森林鸟兽、两爬群落及其变化动态。地点主要设置在赤岭坑、九龙池、观音堂、桐坑、历溪坞、祁门叉、西库、东库、双河口等地。选定植物监测样地4个,主要是对高等维管植物进行监测,现已完成踏勘、定界等工作,分别设置在历溪河谷、祁门叉、赤岭坑、西库等地。
据了解,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门、石台两县交界处,面积达6713公顷,其中祁门县境内3346公顷。据不完全考证,保护区内有植物226科809属1623种,另外还有脊椎动物87科320种,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绿色自然博物馆”。
新闻推荐
□记者石泽丰在主城区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的老毛茶库内,木质的墙面、木质的房顶、土质的地板,连同存放于其间的半成品红茶,散发出不绝的扑鼻香味,抬头向上看去,屋檐下天沟完好如初,打着上个世纪50年代...
祁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祁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